文/邱文通 照片/何明山
何明山醫師出生於嘉義溪口,典型的農村孩子。童年的記憶裡,盡是田野間的嬉戲與勞動。小時候的娛樂不過是釣青蛙、趕蜻蜓,家境雖不富裕,卻有一種與土地緊密相連的踏實感。
「我們晚上放餌,早上收網,」他回憶起童年的日常,眼神中閃過一絲懷念。「抓到的青蛙會拿去賣給餐廳,有時候家裡也會留下來自己吃。」這不是城市孩子的童年,而是一種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這些青蛙並非一般的小青蛙,而是可供食用的大型品種,既能當作遊戲,也能貼補家用。
童年在汗水與泥土中度過
他的父親曾是佃農,直到 375 減租政策、公地放領實施,才擁有了一小塊自己的土地。但這樣的生活依然不輕鬆。放學後,他和兄姊得下田幫忙,割草、插秧、挑水,日子就在汗水與泥土中度過。
學校的資源有限,補習班、安親班這類詞彙對他來說,遙遠得像是另一個世界。他並不是天生愛讀書的孩子,課業之外的時間,大多數都被農活占據。然而,即便環境艱難,他仍記得那些曾經伸出援手的老師們。
「學校有牛奶訂購計畫,可是一瓶牛奶的錢對我們家來說,並不是小數目。」他低頭笑了笑。「但有位老師偶爾會把多出來的牛奶給我,不知道是學校發的,還是廠商送的……。那時候,這是一種難得的溫暖。」
有些人的名字早已模糊,但有些人,卻永遠留在記憶裡。陳清茂老師便是其中之一。他擅長珠心算,在學校假日時特地來開課,幾乎是象徵性地收費,只為讓農村的孩子多一點學習機會。這些老師的善意,成為他人生價值觀的養分。後來,他不僅成為醫師,也在慈濟大學擔任教師,把自己所學的專業與經驗傳承下去。
何明山醫師的求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溪口到嘉義中學,他第一次清楚感受到城鄉之間的差距。來自嘉義市區的同學,許多從小就補習,英語程度遠勝於他。當他發現自己的英文能力明顯落後時,他要求自己必須迎頭趕上。
每天通勤往返嘉中,來回需要兩個小時。「理論上可以用來讀書,但說實話,我大多數時候是在補眠。」他笑著說。然而,他知道自己的起點較低,只能比別人更加努力。
選擇醫學這條路,與他童年的經歷息息相關。他三歲時,母親因破傷風過世。醫療資源的缺乏,讓這場本可挽回的悲劇,成為他生命中最深的痛。
「如果當時醫療條件好一點,或許她就不會這麼早離開。」他的聲音放低,眼中閃過一絲難以言喻的情緒。
這樣的遺憾,成為他行醫的動力。他希望改善鄉村的醫療環境,讓更多人不必經歷相同的無奈。因此,當第一次聯考未能考上醫學系,錄取的是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系時,他選擇再拼一次。
那一年,他孤注一擲,背水一戰,終於成功考上中國醫學大學中西醫學系。「那時候,考上國立大學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何明山醫師回憶著當時的努力,「醫學系更是難上加難,但我知道,這條路值得努力。」
回首來時路,從溪口的小男孩,到今日的醫師與教師,他的人生從未有過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踏實前行的足跡。
接受中西醫融和的教育洗禮
何明山醫師讀的是中西醫學系,課程涵蓋了中醫與西醫的精髓。中國醫藥大學特別強調中西醫並重,與純西醫體系的醫學院有所不同。有些西醫醫學院對中醫的接受度較低,甚至有些醫師對中醫持保留甚至排斥的態度。但他始終認為,中醫蘊含許多寶貴的傳統智慧,即使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也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去理解,而不是一味排斥。
以眼科為例,他回憶起當時在中醫課程中學習到一種疾病,稱為「綠風內障」。根據中醫的理論,這是一種由「風邪」侵襲所導致的眼疾。當時學生們對這個概念還不太理解,直到後來學了西醫的眼科才發現,綠風內障其實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青光眼。古代因為使用燭光或油燈照明,當燈光照射到擴大的瞳孔時,眼睛反射出的光線呈現淡綠色,因此得名「綠風內障」。這一發現讓他深刻體會到,中醫雖然在表達方式上與西醫不同,但對疾病的觀察仍然有其獨到之處。
「傳統中醫早就提到枸杞與菊花有『明目』的功效,」他談起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我們當時並不清楚背後的科學原理,直到進入西醫領域後,才知道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枸杞與菊花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葉黃素對視網膜的黃斑部有極佳的保護作用。」這樣的例子讓他更加堅信,中醫與西醫各有優勢,若能取長補短,對病人將是一大福音。
台灣具備東方醫學與西方醫學的發展基礎,如果能發展更完善的中西醫整合醫療模式,將成為台灣醫療的一大優勢。何明山醫師在慈濟醫院的研究正是朝這個方向邁進,例如探索如何利用中草藥來改善眼疾的治療效果。目前,他們正進行一項將中草藥與西醫眼藥水結合的研究,希望能提升青光眼治療的療效。
「青光眼是一種嚴重的眼部疾病,許多患者一旦確診,就會擔心病情惡化導致失明。」何明山醫師說道,「我們的研究目標是提升現有藥物的療效,讓病人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目前已顯示出一定的療效,團隊正在申請專利,希望未來能推廣至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台灣現行的醫療法規仍然限制醫師的執業範圍,西醫醫師無法直接執行中醫療法,例如針灸只能由中醫師執行。這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上,確實帶來一些挑戰。「儘管如此,隨著醫學的進步,我相信未來台灣的中西醫整合模式會發展得更加完善。」何明山醫師充滿信心地說。
除了青光眼研究,他們也開始探討中醫如何應用於眼部疾病的症狀管理,例如癌症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眼部不適,正在嘗試透過特定的中草藥來改善這些症狀。儘管這方面的研究仍在初期階段,但未來的發展潛力令人期待。
談起求學時期的印象深刻經歷,他特別提到寄生蟲學這門課。「這門課的老師非常嚴格,」何明山醫師回憶道,「考試分為筆試與跑台測驗,而跑台就是我們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判斷顯微鏡下的寄生蟲種類,時間一到就必須移動到下一個顯微鏡。」這樣的考試壓力極大,甚至有同學因為過度緊張,當場昏倒。
「這場考試讓我體會到,醫學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對抗壓能力的訓練。」他表示,「在臨床上,醫師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診斷與決策,這種高壓訓練,其實是在為未來的醫療現場做準備。」
如今,他的研究不僅在醫學領域持續發展,也希望能為台灣的醫療模式帶來新的突破。「中醫與西醫不該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補足的。」他堅定地說道,「如果能夠善用台灣的醫療優勢,發展出更成熟的中西醫整合模式,不僅能造福病人,也能讓台灣的醫療走向國際,成為全球醫療發展的重要典範。」
大學過「三鐵選手」的生活
回顧大學時期,何明山醫師笑稱自己是個「三鐵選手」,因為當時的生活幾乎是三件事輪番上陣:熬夜讀書、運動訓練、家教打工。
作為醫學生,熬夜讀書是家常便飯。考試前,他往往要念到凌晨三、四點,特別是碰到較困難的科目,幾乎沒有早睡的時候。而作為學校網球隊的成員,每天中午,他都會在大太陽底下抽出時間練球,有時練到幾乎快要中暑,但那種揮汗如雨的感覺,反而讓他覺得充滿活力。
「運動對我來說,不僅是鍛鍊身體的方式,也是一種壓力的釋放。」他回憶道。
此外,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還兼職家教,每週一到五,甚至連假日都會去補習班教書。他帶過的學生中,有一對兄弟,哥哥當時是小學一年級,弟弟還在幼稚園,他一路教他們到國中,陪伴他們成長,感情變得非常深厚。即使現在,他們已經長大成人,每逢過年仍會聯繫,甚至說今年過年要來花蓮找他。
當時的生活節奏非常緊湊,但回頭看,那段時光真的很充實。白天上課、午間練球、晚上家教,週而復始,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然而,他從小在鄉下長大,體力底子打得不錯,因此才能夠撐過這樣高強度的日子。
這些經歷,不僅讓他培養了時間管理能力與自律精神,也讓他更懂得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努力拚搏。他一直相信,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它應該去努力的地方,而當你在某個階段付出過,將來回顧時,會覺得那是一段值得珍惜的日子。
醫學系畢業後,當完兵,他面臨選擇專科的抉擇。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直到他開始思考:「哪個科別能真正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眼睛,被稱為靈魂之窗,視力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至關重要,無論是日常行動、工作,甚至是人際互動,都與視力息息相關。而且,視力不良不只是眼科的問題,它甚至會影響到其他科別。例如,研究發現,視力不佳且未開過白內障手術的長者,骨折的風險會顯著提高,因為視線模糊會增加跌倒的機率,進而導致嚴重的身體傷害。
「如果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視力,不僅是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也能間接預防許多潛在的健康風險。」他堅定地說,並採取行動,一有機會即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吸收新知、學習新技術。
突破性的黃斑部破洞手術
何明山醫師從事眼科醫療已逾二十年,期間經歷過無數特殊病例。其中,一位病人的故事令他至今難忘。
那是一名三十多歲的患者,來自高雄,患有夜盲症——這是一種先天遺傳疾病,無法透過治療改善。然而,更加不幸的是,他還併發了黃斑部破洞,一種嚴重影響視力的疾病。他曾在高雄的醫學中心接受過兩次手術,但由於破洞範圍過大,均未能成功癒合。
母親帶著患者遠赴花蓮,尋求最後的希望。由於視力極差,連搭火車前來都成問題,只能由母親陪伴。診間內,患者的神情寫滿無助,因為高雄的醫院已束手無策,而他仍渴望找到一絲生機。
檢查結果顯示,他的黃斑部破洞直徑竟達 2100 微米(μm),在臨床上極為罕見。一般來說,400 微米以下屬於小型,400 至 800 微米屬中型,超過 800 微米即為大型,而過去自己碰到的最大破洞僅約 1000 微米。他的情況,幾乎是未曾見過的。
面對如此棘手的案例,何明山醫師心中清楚,如果拒絕治療,病人將再無其他選擇;如果僅建議他返回原主治醫師處,那無異於宣判放棄。「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就不該放棄病人。」他當時如此告訴自己。
於是,他開始查閱國際文獻,尋找類似案例。國內尚無這麼大的破洞成功修復的紀錄,但國外曾有一兩個相似病例,使用了 PRP(Platelet-Rich Plasma,血小板增生療法) 來促進黃斑部破洞修復。PRP 這種療法在運動醫學與關節炎治療中已被廣泛應用,但幾乎沒有人將它用於眼科手術。
何明山醫師決定嘗試這種方法,結合「羊膜填補技術」與 PRP 療法,為這位病人進行手術。羊膜有助於填補破洞,而 PRP 則能促進組織再生。這次手術異常謹慎,畢竟這是國內首例使用 PRP 來治療極大黃斑部破洞的案例。
手術結果超乎預期——破洞完全癒合,病人的視力恢復至最佳狀態。「我們都感到驚喜,這不僅是對病人的福音,也是我個人職業生涯中的一場重大挑戰與突破。」
此案例後來也曾在媒體上報導,然而,國際醫學期刊尚未正式發表。由於單一病例的學術價值有限,他希望能再累積三、四個類似案例,進行更完整的研究,最終撰寫 case series(病例系列報告)。
「剛好,明天(2月12日)有一位來自高雄的患者,他在其他醫院已接受過三次手術,破洞仍未癒合。雖然他的破洞大小約 900 微米,不及前一位病人,但他的黃斑部同時有兩個破洞,仍屬高難度案例。」何明山醫師打算再次施行相同手術,希望能獲得良好結果,進一步累積臨床數據,為未來的治療提供更多依據。
在台灣,PRP 主要應用於角膜修復,部分診所會將 PRP 製成營養液,幫助角膜病變患者修復受損組織,但從未有人將它應用於眼內手術。因此,這次的手術案例可說是台灣第一例。未來若能進一步發展,或許能開啟新的治療方向,幫助更多因黃斑部破洞而面臨視力喪失的患者。
台東的經濟弱勢與醫療困境
有一位來自台東原住民患者,因糖尿病導致嚴重的視網膜病變,視力已近全盲。當地醫院無法處理,於是將他轉診到花蓮慈濟醫院,希望透過手術挽救他的視力。然而,醫師在檢查後發現,病情已極為嚴重,如果不立即手術,幾個月內恐將完全失明。
更讓何明山醫師掛心的是,這名患者不只是病人,還是一家人的經濟支柱。家中尚有妻兒需要依靠他維持生計,一旦失明,整個家庭將陷入困境。
何醫師當機立斷,立刻安排手術。然而,手術當天,病人卻未現身住院。住院醫師試圖聯繫,對方的回應卻讓人心痛——他沒有錢住院。
「我當時才深刻體會到,即使在台灣這樣的富裕國家,仍然有許多經濟弱勢的病人無法獲得基本醫療,尤其是在東部地區,這種情況更加普遍。」他回憶。
於是,何明山醫師當即向病人保證,醫院的社會資源將會提供幫助,費用的部分不需要擔心。病人聽了這番話,答應下週來手術。然而,當週到了,他依舊沒來。再度聯絡後,這次的答案更令人心疼——他沒有錢買車票。
從台東到花蓮的火車票,對多數人而言或許不算什麼,但對這個家庭來說,卻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他甚至無力支付自己與太太的車票。
「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凸顯了資訊不對等的問題。他不知道台灣其實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以幫助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何明山醫師感慨道。
醫院的社工團隊立即介入,協助申請交通補助與醫療資源。終於,第三週,他來到醫院,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很成功,視力逐漸恢復。他不僅能夠繼續工作,照顧家庭,更重要的是,他不再是無助的。這名台東患者知道,這個社會並沒有拋下他。」
日本患者感受到台灣醫療的溫度
除了本地患者,何明山醫還曾遇過一位來自日本的病人。這名七十多歲的企業社長,某次來花蓮拜訪朋友時,突發視網膜剝離,視力急遽下降。
「要不要回日本治療?」何明山醫師問。
「我不想回去。我另一隻眼睛在東京虎之門醫院開了兩次才成功,這次,我相信台灣的醫療。」日本患者的回答卻出乎意料。
這番話,既是對台灣醫療的信任,也是對醫療團隊的肯定。
何明山醫師為他安排手術,一次成功,恢復良好。幾個月後,他特地帶著禮物回到花蓮——日本精工(Seiko)手錶、日本清酒,以及一個手工製作的高級包包。
「台灣的醫療,不只技術精湛,更讓病人感受到人文關懷,這是我在日本較少感受到的。」這位日本患者誠摯地說。
這段經歷讓何明山醫師深受感動。日本的醫療體系固然先進,但病人卻在台灣找到了溫度與關懷。後來,醫師前往千葉大學附屬醫院進修,這位病人得知後,特地掛號前來見他一面,並向當地教授大力推薦台灣的醫療。
「台灣的醫療,不只技術好,更讓病人感受到關懷,這是我們很難得的體驗。」日本患者的這番話,何明山醫師聽著聽著,內心湧起自豪與感慨——這不只是對個人,更是對台灣醫療體系的肯定。
這兩位病人,一位來自台東的弱勢家庭,一位來自東京的企業家,雖然背景完全不同,卻讓醫師體會到相同的事——醫療不只是技術,更是希望與溫暖。
對於經濟困難的病人來說,醫療費用、交通費,甚至是基本的醫療資源,都是難以跨越的障礙。而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幫助病人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而對於來自國外的病人來說,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專業,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護理人員、醫療團隊提供的不只是專業治療,還有病人最需要的「人情味」。這正是台灣醫療的優勢,也是值得珍惜並發揚的價值。
何明山醫師沉思著:「醫療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每一位病人的生命故事。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醫療,讓他們重拾希望,甚至改變人生,那麼,這一切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了。」
他進一步思考,醫療工作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傳承——不僅是將醫學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醫師,更是將關懷病人的精神與價值觀薪火相傳。「這種『人文醫學』的核心價值,才是最值得珍惜與發揚的。」
何明山
MING-SHAN HE, M.D.
何明山醫師,現為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專精於眼科領域,特別關注視網膜及黃斑部疾病的診療與研究。他率先在國內創新運用PRP療法修復黃斑部破洞,開創手術新紀元。此外,他積極推動中西醫整合醫療模式,探索中醫在眼科治療中的潛力,致力於為病患提供更卓越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