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

對於嚴重外傷、先天性異常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顏面及肢體重大缺損,顯微重建手術的設備與技術雖已臻成熟,但美觀及功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好的方法是用同樣的組織,修補同樣的缺損。」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因而成了郭耀仁的夢想,「科學研究迷人之處,就在於人類追求夢想成真。」他笑著說。

Read more

溫柔心,堅定情

謝仲思,畢生守護枋寮偏鄉醫療

從屏鵝公路一路往南迴公路走,偏鄉居民就醫路迢迢。當時恆春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可以及時救命,救護車將傷患緊急送到枋寮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謝仲思看了一眼,當場淚崩。「救護車上全都是血,他的身體卻已冰冷,那是才27歲、年紀輕輕剛出道的警察啊……

Read more

認真看病,用心看人

黃瑞仁,以愛展開醫者新旅程

「我只是個醫學生,根本就不是醫師。那個課程要我跟她聊兩個小時,聊到最後無話可聊,只好東扯西扯。我不會診斷病人、不會開刀、不會化療,我什麼都不會,但病人的卻認為我是最好的醫生。」什麼都不會人家就說你是最厲害的,如果我有某個技藝可以幫助到病人,那不就是perfect了嗎?

Read more

小小傷口,大大行動

詹益聖,關節鏡孔找自由

台灣機車事故頻繁,他看過一位三十幾歲的男性,「脛骨骨折分一到六級,他是最嚴重的六級,關節面整個炸開,四分五裂,韌帶斷掉,看了好幾家醫院都說骨頭碎到無法處理。」但詹益聖用他發明的技術將骨頭復位、修補韌帶和半月板,病患後來恢復良好,不但重返工作,還重拾熱愛的運動,更和詹益聖成為好友。

Read more

一手拿手術刀、一手拿畫筆

沈茂昌,再版《二膽醫官》祕辛往事

《二膽醫官》這本書記錄了沈茂昌在國共對峙的外島生活,沈茂昌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和指揮官漫步沙灘,看到廈門方向漂來一具嬰屍,他一個箭步上前抱起,經過檢查確認已無生命後,將之安葬在島上唯一的墓地。諷刺的是,那個年代正是紅衛兵捧著《毛語錄》大搞文化大革命,而當天正好是母親節…

Read more

同理尊重,從「心」溝通

程文俊,逆轉危機的永續管理學

「醫師們當初選擇這個職業,一定都有同樣的使命,就是拯救病人生命,」程文俊說,「在這樣的共識下,我上任第一天就跟大家談醫院的走向,不用過去的損益、績效為主要考量,我希望提升品質、專業,跟社會貢獻。」他將長庚形容成一頭巨象,轉身總是會比較慢,「但他終究會轉過來。」

Read more

修補缺口,修復生命

賴瑞斌,讓顱顏兒再展笑容

「一次唇顎裂手術只需一到兩個小時,卻可以重建孩子的一生。」賴瑞斌救治過的顱顏缺陷病人,有聽奧選手、疊杯冠軍、醫師、刑警、歌手、跆拳道選手及芭蕾舞老師等,他們在不同領域表現優異,無懼異樣眼光展現自我。「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完美。」

Read more

雖失去依然感謝

彭純芝,為急重症兒童賽跑

「我們讓媽媽陪他一整天,隔天禮拜日我來醫院陪媽媽,跟她談是不是讓孩子走得舒服一點?那時候安寧的概念還不普及,但媽媽覺得孩子也辛苦夠了,我就親手撤掉儀器,陪媽媽走過那個悲傷的時光。」「把病人救回來,獲得家長讚許這沒什麼好說的。但病人離開,還能得到感謝,我想這就是比較不容易的地方吧。」

Read more

以身作則,病人第一

陳建宗,修復顱顏改變人生

人都難逃一死,但真正要面對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逐漸停下呼吸,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功課。「相對來講,整形外科面對死亡的機會比較少,術後結果立即可見,比較有成就感。而且整形手術是一種可以改變病人人生的手術,比較多希望、歡笑的時光。」就這樣,陳建宗成了羅慧夫最後的關門弟子。

Read more

台灣真英雄

余廣亮,救助非洲愛滋病患4萬人次

初到馬拉威,余廣亮立即投入第一線的診療工作,一天看診200多人是家常便飯。「第一個震撼教育是愛滋病!」他說,馬拉威的青壯年族群感染愛滋病的比率高達15%!「在醫院裡點頭個或握個手的人,都有可能是愛滋病患。」余廣亮說,這是他在台灣未曾有過的經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