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慧儀醫師 醫療宣教之愛的足跡

文/邱文通 照片/龔慧儀

龔慧儀醫師(Dr. Selina Kung),來自香港,菲律賓讀牙醫,在台灣執業,是中華牙醫服務團(CCDS)的團委之一,以醫療宣教的國際義診為她的終生志業。她常說:「宣教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一種彼此的成全。」在醫療宣教過程中,她學會了更謙卑地看見——「我們帶去的是醫療與愛,他們回報的是信任與深情。」

中華牙醫服務團是一群懷抱共同使命的基督徒牙醫所組成的團隊,成立至今,將步入第三十年。服務團一直以來都秉持著「無名的傳道者」精神,默默地付出。龔慧儀醫師有感而發地表示,「今年八月的三十週年活動,更多的是讓我們回顧這段旅程,看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重新省思當初成立的目的: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

龔醫師是服務團的重要團員之一,還擔任過第九任團長,參與超過四十次國內外醫療宣教行程,最高紀錄曾於一年中出隊四次。

許多人好奇問她:「為何能持續這麼多年投入醫療宣教行動?那份動力來自何處?」她總是微笑著,引用兩段她最喜愛的經文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段是馬太福音 22:37-38:「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她深信,既然神給了人恩賜與能力,就應當用來回應祂的心意——行公義、好憐憫,並全心投入地活出信仰。

第二段則來自羅馬書 12:11:「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這句話,成了她服事路上不變的座右銘。

工人家庭出身 立志翻轉命運

龔醫師坦言,自己來自工人階級家庭,年輕時努力讀書,是為了翻轉家境、追求穩定的社經地位。當年考牙醫師執照時,那份「咬緊牙根」的拚搏精神仍歷歷在目,只因不願辜負父母的期望。

在那戰火未息、動盪未平的時代,龔慧儀醫師的父母十幾歲就從大陸逃難至香港。他們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只能在五〇年代香港製衣業蓬勃發展之際,從學徒做起,一針一線地縫出一家人的生計。

他們一家人擠在幾坪大俗稱「白鴿籠」的公屋中,四個兄弟姊妹共睡一張上下鋪。環境的擁擠與生活的拮据,像是從小就刻在心上的烙印,讓她悄悄在心裡立下願望——總有一天,要離開這樣的社會階層,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接近入學年齡的龔慧儀醫師,意外走進一所由天主教教會創辦的學校。那裡紀律嚴明、學風嚴謹,小學六年裡,她總在班上名列前三,因而順利直升中學。五年全英語授課的基礎教育,成為日後自信走出世界的基石。加上那是一所加拿大修會的純女校,對學生的各項禮儀要求嚴格,從社交場合的得體舉止,到用餐時的餐桌禮儀,她都一一學會了。

她原本計劃赴加拿大留學。親戚主動提出資助,讓她父親無需為費用煩惱。她已拿到入學許可,卻在最後一刻因為對方希望她通過法語檢定而作罷。那時的她有些年少輕狂,嫌麻煩,也不想再為另一種語言耗時耗力,便輕易放棄了。

留在香港考預科,卻在考試當天發燒,成績一落千丈,無法回到原來的母校。龔醫師雖錄取一所商業名校,但開學前兩天,鼓起勇氣對父親說:「我不想當大老闆的秘書,想讀新聞系或社會系。」父親沒有責備,反而透過記者朋友幫她找了一所雖然名氣不高、卻能報讀預科的學校。

但走進那間學校的第一天,就感受到與從前天差地遠的學風與氣氛,心裡一陣失落與落寞。那時的她,或許正走在一段未察覺的憂鬱旅程中,每天上學都像是一場無聲的煎熬。

從菲律賓讀牙醫到台灣牙醫師

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無意間說出:「我下學期要去菲律賓讀牙醫。」她眼神一亮。在1983年以前,香港沒有牙醫系,因此這是一條能夠出國、改變命運的路,而且菲律賓以英語授課,採用美國學制,費用也在家庭可負擔的範圍內。龔慧儀醫師鼓起勇氣,請這位同學幫她申請。

在菲律賓求學期間,龔醫師受到許多來自香港學生組成的教會照顧,也與當地華人教會牧師們建立深厚情誼。每逢寒暑假,他們便帶著她和其他牙科及醫學系學生深入偏鄉,服務貧苦群體。她曾走進當年東南亞最大的越南難民營,也曾踏上菲律賓三千公尺高山的部落,在美國宣教士創辦的慈惠醫院義診。

那一段日子,她深深地被觸動與感動。那些無私付出的身影,讓她明白,牙醫不只是用來翻轉自身命運的職業,更可以成為回應上帝呼召、服事弱勢的恩賜。「人生的意義,從此不再只是向上,而是向人。」

畢業返回香港等待考試期間,她收到一封來自台灣的信——來自她在菲律賓認識的同學寄來的,問她是否願意來台灣協助一間位於新店安康路的工人社區教會,擔任詩班與兒童主日學老師。

她答應了,也就這樣踏上台灣的土地。

沒想到菲律賓的學歷竟被台灣政府承認,可以報考牙醫國考。第一次考試她敗在語言上——繁體中文的題目太難,閱讀速度也慢,考卷根本寫不完。但她沒有放棄,第二次考前才知道有考古題,便卯起來準備,終於順利通過,成為一位持牌牙醫。

在這段期間,龔慧儀醫師遇見了她的先生,嫁來台灣,成了外籍配偶。

台灣的牙醫教育是五年課程、大六那年實習一年,而菲律賓則是課程與實習同步進行,這樣的背景讓她在職場中更為熟稔實務。她曾在一間診所工作,老闆來自中山醫,其他同事分別來自陽明、北醫,而她則是「外來者」。她微笑回憶:「雖然背景各異,但我很感謝大家都願意接納我。」

生命的轉彎  來自一位摯友的離世

龔慧儀醫師的男同學,在三十歲那年因骨癌離世。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面對一位熟悉、曾一起讀書成長的朋友的死亡。

這對她的衝擊之大,難以言喻。因為那時的他,人生才正要揭開一頁看似燦爛的新篇章——剛結婚,也剛成立診所,孩子才滿周歲。所有的期待與夢想,彷彿才剛開始落地,卻瞬間被命運翻篇,如同《聖經》裡所說:「人籌謀一切,但明天將如何,我們其實完全不知道。」

那段日子,龔醫師常常看著自己的孩子,心裡忍不住想到,那個孩子如今已失去父親。她的同學是獨生子,還留下了年邁的雙親。作為他生前最好的朋友,她知道,那些責任,不能假手旁人。

其他同學多半已有自己的診所,無法再分身。而她,是少數能從執業醫師轉換成診所開業負責人的人選。她本不想承擔那麼多的角色——身為媳婦、太太、母親、家庭主婦,她只想單純上班,不願再多扛更多責任。

但那位同學的太太,一位讀音樂系出身的溫柔女子,在禱告後,慎重地邀請她成為夥伴。那是一份信任,更像是一種交託。於是,她沒有多說,就接下了這份承諾,扛起了繼續營運診所的責任。

從牙科到世界角落的愛與行動

此外,也在台灣,龔醫師遇見了一群懷抱信仰與醫術的基督徒牙醫。他們相信:「上帝賜下的恩賜與才能,不只是為了個人的成功,而是為了行公義、好憐憫。」1995年中華牙醫服務團成立,她帶著共同的信念加入,投入國內外偏鄉與弱勢社區的醫療與全人關懷。

2002年,龔醫師踏出國門,第一次參與國際義診,地點是中國河南的希望小學。從那天起,便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醫療宣教旅程。她走過中國各省,也深入蒙古草原、喜馬拉雅山區、東南亞村落與非洲內陸,甚至遠至巴布亞新幾內亞,總共參與超過四十次義診。

這些義診地點,有的沒有電、有的沒水、有的甚至連睡覺的地方都極為簡陋,但龔醫師始終堅持走進最需要的地方。龔醫師娓娓道來,人生中有三次義診經驗,至今仍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因為那是我最貼近人心的相遇。」

無法忽視生命的西安母女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中國西安一場義診的午後,空氣中飄著藥水與塵土混合的氣味。她正準備收拾器械,卻看到一對神情緊張的母女站在帳棚外,像是鼓起最後一絲勇氣,才步入這片她們陌生卻滿懷希望的土地。

女孩的母親嘴唇上長著一顆巨大的腫瘤,幾乎堵住了整個口腔,說話困難、進食困難。她的眼神中滿是疲憊,卻也燃著一絲倔強與期盼。她們說,已經跑遍各大醫院,全都被拒收——原因不是醫術不及,而是因為「沒錢」。

女孩的母親嘴唇上長著一顆巨大的腫瘤,幾乎堵住了整個口腔,說話困難、進食困難。

龔醫師試圖理性地解釋:「我們不是口腔外科,也沒有做這種手術的設備和條件……」,話還沒說完,母女倆已雙膝跪地,聲淚俱下地懇求。

那一刻,她愣住了。

她低頭看著母親那張腫脹的臉與緊握的雙手,內心百般掙扎。一位來自澳洲的醫師低聲提醒她:「你千萬不要婦人之仁害了人家。」這句話像當頭棒喝,她知道,這已不是單純的醫療行為,而是一個關乎生死與良知的選擇。

龔慧儀醫師靜靜閉上眼,心中默默祈禱:「讓我可以有選擇做或不做的智慧。」

也許是上天聽見了。

那天下午,一位剛從海地地震前線返國的美國醫師剛好在場。他隨身攜帶的「外傷包」裡,竟剛好備有所有消毒好的手術器具、縫線、剪刀——正是她所缺的一切。

龔醫師決定賭一次,因為這是她無法忽視的生命。「當初拉著我叫我不要婦人之仁的醫師,後來看我決定要做,就跑下來當我的助手。她的舉動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心靈支持!」

手術開始。公安人員全程站在門外監視,氣氛沉重得彷彿連空氣都凝結。龔醫師的手穩穩地握著手術刀,小心切除腫瘤,腫瘤剝離過程比她預期順利得多,出血量控制良好,縫合也一氣呵成。

雖然他們沒有可吸收縫線,只能叮囑母女倆日後自行前往城市的醫院拆線。她仍記得那對母女臨走前,一邊哭一邊一再鞠躬的模樣。「我什麼也沒說,只默默地收拾器械,眼眶微紅……。」

第二天清晨,當隊伍準備撤離,母親特地趕來道別,聲音顫抖:「謝謝你們,我們一輩子不會忘記這一天。」

幾天後,來自當地的聯絡人傳來消息——公安居然主動造訪當地教會負責人,並說出那句令人震撼的話:「他們真的做了一件美事。」

她望著那封簡短的訊息,沉默良久。那一刻,她明白了: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整個醫療體制,卻能為一個生命,帶來希望的轉捩點。

那場手術之後,龔慧儀醫師更加堅信:醫療義診的意義從不在於「量」——不是看了多少人、做了幾件事,而是「值」——我們是否在對的時候,為對的人,做出正確的事。

她見證了那對母女的堅韌,也見證了跨國醫師之間無聲的合作、跨文化之間無私的支援。「那一刻她明白了,這不只是醫療,更是靈魂交會與人性的光輝。」

從絕望到重生的吉爾吉斯女孩

最驚險的一次是在吉爾吉斯。原本那只是一場醫療義診的行動,卻意外演變成了一次信仰與人性的深度考驗。

那是一個以回教為主的國家。某天,當地教會傳出震驚社群的消息——一名年輕的基督徒女孩遭七名回教徒集體侵害。女孩並未選擇沈默,而是勇敢站出來,準備控告施暴者。

然而,在那樣的社會結構下,基督徒起訴回教徒,幾乎不可能獲得公平審判。教會因此遭受威脅,牧師收到死亡恐嚇,社區籠罩在一片恐懼中。當她與義診團隊抵達時,局勢已經劍拔弩張。他們被困在教會裡數日不敢外出,窗外的世界像是一觸即發的戰場。

牧師對他們說了一句話:「這種事情,怕也沒用。」

那是一種來自信仰的堅定,不帶一絲怨懟。

幾週後,奇蹟出現了。這名女孩的案件居然在法院勝訴,那些曾經恐嚇她的人,後來竟主動來尋求和解。這不只是法律的奇蹟,更是一種人性的翻轉。

在那段艱難歲月裡,女孩不曾放棄希望。為了協助當地婦女自力更生,他們在吉爾吉斯建立了一座小型植物工廠。那是個簡單的構想——教導當地人水耕技術、種苗繁殖、LED照明、營養調控……,希望透過「技術」帶來「生機」。

為協助當地婦女自力更生,在吉爾吉斯建立一座小型植物工廠,龔慧儀醫師的先生(左一)多次親赴現場協助建設。

龔慧儀醫師的先生多次親赴現場協助建設,而一位來自美國的宣教士更是投入了兩百萬台幣的資金支持。女孩加入了這項計畫,從零開始學習,後來成為主要技術員之一。

兩年後,龔醫師再度踏上這片土地時,那名女孩熱淚盈眶地抱住她,顫抖地說出那句話:「謝謝你們,讓我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價值。」

那一刻,龔醫師沒有回答,只是緊緊地回抱。

女孩選擇了原諒那些曾經傷害她的人,也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見證:「上帝為我開了一條新路。」

後來,女孩遇見了一位真正疼愛她的伴侶,結婚、生子,慢慢走出了那段陰影。她不再只是那個被害者,而是一位用雙手重建人生的女性。

遺憾的是,這間植物工廠後來在一次不明原因的縱火事件中焚毀。消息傳來時,所有人的心都被燒出一道傷痕。但龔醫師知道,那些被點燃的生命早已生根發芽。

如今,原址已轉型為當地的婦女收容中心,接納著每一位遭遇創傷與困境的女性。雖然建築消失了,技術也不再延續,但那段時間所種下的尊嚴與勇氣,卻已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龔醫師說:「真正的改變,從來不只是技術或建築,而是人心。」

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叢林的約定

2018年,中華牙醫服務團義診團隊踏進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偏遠村落的那一刻,沒有人預料到,這趟簡單的醫療之旅,竟會成為五年後再聚首時,感人至深的信仰見證。

那年,龔醫師第一次參與叢林義診。跟隨團隊,與幾位夥伴受邀加入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機構的宣教工作,深入一個沒有水電、道路及通訊的原始村落。

龔慧儀醫師記得,那裡的生活條件讓人難以想像——洗澡只能跳進山間池塘,食物每天輪流是鳳梨、木瓜或香蕉,夜晚全靠手電筒照明,廁所則是一個簡陋的木板空間。但她沒有抱怨,反而笑說:「最怕有殼的蟲,結果每晚都要抓蟲才能安心睡覺,根本不是洗澡,是打仗。」

當地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醫生、長輩第一次測血壓、年輕媽媽第一次聽到有人教她怎麼照顧嬰兒,那些眼神中的驚奇與信任,讓龔慧儀醫師深深感受到:醫療不只是藥品與技術,更是尊重與愛的開始。

離開前,村民圍著她和團隊,紅著眼問:「你們還會再回來嗎?」

龔慧儀醫師寫下參與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叢林義診的紀事。

那句話,從此成為龔醫師心中揮之不去的重量——也是一個未曾明說,卻無聲承諾的約定。

2023年,疫情終於趨緩,中華牙醫服務團義診團終於再次啟程重返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帶去一支更完整的團隊:牙醫、內科、護理師、年輕醫師,還新增了行動超音波等進階醫療設備,準備好要再一次服務這片他們曾走過的土地。

旅程依舊崎嶇。航班被超賣、飛機缺油、引擎故障,幾度滯留機場;雨季的山路泥濘不堪、交通中斷;棕擱樹屋下的診療台簡陋非常……。但龔慧儀醫師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早就習慣了,我們的不方便,是他們的日常。」

她從沒想過,這次重返,竟會見到那樣的一幕——村民用五年的時間,親手建起一條感恩之路。

叢林生活的最困難點,在於他們沒有磚,也完全沒有瓦(石頭),這五年來,他們得經過兩小時的卡車、兩小時的獨木舟、四個小時的徒步,從城市運回蓮篷頭、鐵皮(大水桶用滾動的方式),只為了給義診團隊建一座乾淨的浴室、沖水馬桶與全新醫療空間。他們甚至設計了簡易抽水系統,只為讓醫生們不用再洗池塘水。

「那一刻,我真的哭了。」龔醫師說,「原來他們記得我們五年前說過的每一句話,甚至比我們還認真。」

四天的義診服務超過一千人。他們提供的,遠不止藥品與處方,還有老花眼鏡、衛教課程,和每一場耐心的聆聽與對話。她看到許多病患帶著手寫病歷與舊藥袋回診,那是他們過去五年對醫療的珍惜,也是對再次相逢的守信。

那時的她突然明白,當年那句「你們會回來嗎?」不是疑問,而是一種信任。「我們的異常,是他們的日常。可即便生活如此艱難,他們還是選擇用五年建出一條路迎接我們——那不只是一條路,更是信任與愛。」龔醫師說道。

「我特別敬仰那種『捨命的熱情』,比如宣教士劉力慈的見證——緣於願意服事,進而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族人而死,至今仍深深觸動我的心。」龔慧儀醫師說著說著,眼睛好似又望向那片遙遠的叢林。

今年六月,她還將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叢林裡醫療宣教。只因「我們不只是治療,更是為了讓愛落地。」這句話,正是龔慧儀醫師醫療宣教的生命寫照。


龔慧儀

HUI-YI GONG, M.D., PH.D.


龔慧儀醫師,來自香港,現為台灣執業牙醫,也是中華牙醫服務團的核心成員。她以國際義診為終生志業,曾參與超過四十次國際醫療宣教行程。龔醫師幼年來自工人家庭,伴隨著對命運翻轉的決心,最終在台灣取得牙醫師證書。她曾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堅持信仰,致力於服務貧苦群體,並以「醫療與愛」的雙向成全,改變無數生命。龔醫師的醫療宣教足跡遍及中國、非洲、東南亞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並以「從心出發」的理念,為弱勢群體帶來希望。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陳國鼎醫師 在顱顏外科築夢為橋

深耕不輟,勇於創新──鄭博仁專注醫學的築夢之路

何明山醫師散播醫療的溫度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