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腦神經疾病防治已成全民健康的重大課題。臺灣腦健康協會於9月7日下午在國泰人壽B1國際會議廳舉辦「2025年度學術研討會」,聚焦中風、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病三大腦神經疾病,邀集國內重量級專家,分享診斷與治療新進展,並展示跨領域合作的新模式,期盼共創腦健康新紀元。
高明見教授:腦中風預防與篩檢的新思維
研討會由臺灣腦健康協會理事長、臺大名譽教授高明見率先揭開序幕。他指出,中風的發生率其實高於任何單一癌症,臺灣平均每10至15分鐘就有1人中風。雖然死亡率因急救與三高管理下降,但失能人口反而逐年增加,患者往往帶著偏癱、語言障礙或吞嚥困難長期生活,成為沉重的家庭與社會負擔。
高教授強調,中風並非全然突如其來,許多高風險因子可藉由篩檢提前揪出,尤其是「心房顫動」與「頸動脈狹窄」兩大來源。
心房顫動:這種心律不整容易形成血栓並衝向腦部,導致缺血性中風。許多患者沒有症狀,直到中風才被診斷出來。現在已有AI輔助心電量測,只需五分鐘即可初步判斷,若確診並接受抗凝治療,中風風險可降低約八成。
頸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流受阻或斑塊脫落,同樣是隱形殺手。透過超音波快篩即可發現高風險個案,再轉介進一步影像檢查與治療。
一旦中風發生,時間就是腦細胞。高教授提醒,靜脈溶栓、機械取栓與快速流程是急救三大關鍵。社區與醫院合作結合AI快篩、綠色通道與轉診制度,已經有效降低中風發生與惡化率。他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控制血壓、血糖、不抽菸、多運動的習慣,並定期檢查,才能真正守護腦健康。
李承軒醫師:阿茲海默症診斷與治療新進展
臺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承軒接續分享。他指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原因,其病理核心在於「類澱粉蛋白沉積」與「Tau蛋白異常」。這些變化通常在臨床症狀出現前的5至10年就已悄然發生,最終導致腦部萎縮、記憶衰退與生活功能下降。
臨床診斷主要依短期記憶喪失等症狀,並排除中風、腦瘤、營養缺乏或精神疾病等其他原因。近年來,診斷工具快速進步:MRI與CT可觀察腦部萎縮情況;PET影像、腦脊髓液檢驗能更精準反映病理變化;血液生物標誌物如p-Tau檢測,則為早期偵測帶來新希望。
在治療方面,傳統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僅能緩解症狀,無法逆轉病程。如今,新一代抗Aβ單株抗體已經問世,能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並延緩疾病惡化。這類治療目前鎖定早期患者,並需配合嚴格的影像與監測,未來更有望結合針對Tau蛋白與代謝路徑的新藥,共同改變病程。
李醫師提醒:對家屬與社會大眾而言,及早識別記憶與功能變化、配合精準檢查與治療、並善用非藥物照護資源,才是守住生活品質的關鍵。
吳瑞美教授:帕金森病不只「手抖」
臺大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吳瑞美則以「帕金森病治療新趨勢」為題,指出臺灣目前約有八萬名帕金森病患者,隨著老齡化,未來將持續增加。
帕金森病的病因是腦中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逐漸退化,伴隨α-synuclein蛋白的異常堆積。患者常出現動作遲緩、肌肉僵硬、靜止性顫抖與步態小碎步等症狀。然而,吳教授提醒,帕金森病「不只手抖」,還包括嗅覺下降、便祕、睡眠異常、憂鬱焦慮等非運動症狀,甚至常常早於運動症狀出現。
治療以藥物為基礎,包括左多巴、多巴胺致效劑與MAO-B抑制劑,能有效改善活動力。但隨著病程進展,藥效可能波動,此時可考慮深腦刺激手術(DBS)或聚焦超音波治療。前者需植入電極,後者則在MRI導引下以熱能精準消融腦區,均需跨科團隊嚴格評估。
同時,全球也在積極發展再生醫學、基因治療與免疫標靶,希望未來能真正延緩病程。她特別提醒,規律運動、改善睡眠與情緒、早期復健與團隊照護,同樣是病人長期維持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元素。
張玉婷處長: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希望與挑戰
來自衛采製藥的張玉婷處長,則以業界角度解析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的進展與挑戰。她指出,目前全球有逾180項臨床計畫、130種新藥正在研發,但真正核准的疾病修飾藥物仍屈指可數。
研發困難的原因在於Aβ澱粉樣蛋白的多階段毒性,以及藥物需要跨越血腦屏障才能發揮作用。新一代抗Aβ抗體能結合寡聚體與纖維等中間態,動員免疫系統清除沉積。研究顯示,治療18個月後,多數病人的Aβ指標降至陰性門檻,長期追蹤甚至可延緩病程超過一年。
雖然並非人人受益,但在病程早期、認知尚輕度者,效果最顯著,部分病患甚至維持功能不減。家屬也反映,患者在時間辨識、金錢管理、家務與社交方面有明顯改善。
不過,新藥仍需嚴格監測安全性,常見副作用包括輸注反應與ARIA現象(腦部影像可見水腫或微小出血),大多可逆。健保給付尚在研議,未來可能先針對最能受益的族群。她強調,阿茲海默症治療正邁向「改變病程」的時代,但需配合早期篩檢與精準治療,才能真正守住生活品質。
陳龍副院長:中風治療從「搶時間」到「搶機會」
壓軸登場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雙和醫院副院長陳龍,帶來「腦中風治療進展」專題。他強調,雖然死亡率下降,但失能人口攀升,中風治療必須兼顧急救與長期管理。
分型決定路徑:缺血性中風需溶栓或取栓,出血性中風則以止血與降壓為主。急診第一步就是影像檢查,迅速決定治療方向。
治療持續進化:溶栓藥物已從rt-PA延伸至新型TNK,流程更快更簡單;機械取栓則突破傳統6小時限制,只要影像顯示仍有可救腦區,時間窗可延長至24小時。
急救靠系統:救護端須普及FAST教育並直送有能力的醫院,院內啟動中風碼則需同步進行檢查與用藥。偏鄉地區則依靠遠距會診,以縮短地理差距。
長期守護更關鍵:病人出院後需嚴格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依病因選擇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必要時進行頸動脈手術。復健與心理支持同樣不可忽視,早期介入能幫助患者重返生活。
陳副院長總結:「急性期要搶時間,長期則要搶機會。每快一分鐘,都可能換回一次行走、一句話語,或一頓與家人共享的飯。」
跨界合作 共創腦健康新世代
本次研討會由國泰醫院、臺灣腦中風醫學會、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臺灣動作障礙學會、臺灣失智症協會等多個專業團體協辦,並獲企業與公益基金會支持。現場也特別安排「中風預防AI篩檢」與「自律神經功能檢測」,讓民眾親身體驗前沿科技在腦健康領域的應用。
臺灣腦健康協會表示,將持續推動腦健康教育、研究與政策落實,並結合醫療、學術與社會力量,降低疾病發生率、提升患者康復成效,實現「愛腦護腦,健康到老」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