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7

細數高醫

2024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3月23及24日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行,國內外醫界群賢畢至,並非偶然。創立於1954年的高醫,至今已經邁向70個年頭,多年來高醫不僅是大高雄及南台灣的醫學重鎮,卓越的學術研究成果及臨床上精湛醫術,一校五院的高醫體系,早已成為台灣醫界享譽國際的重要指標。

Read more

台灣十大癌症死因 消化系疾病囊括四項

逾千名學者3/23-3/24齊聚高醫探索保肝護腸健胃新趨勢

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中,消化系疾病占了四項,包括大腸癌、肝癌、胃癌及胰臟癌等,其中大腸癌更長年高居男性癌症死因榜首,發生率為亞洲之冠。如何保肝、護腸又健胃,成為民眾關心的問題。逾千名國內外消化系專家學者,今齊聚高雄醫學大學探討消化系醫學最新發展趨勢,期能幫助國人遠離癌症的威脅。

Read more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6

未來10年消化醫學的進展

台灣的消化系醫學,在肝臟、胃及腸道的研究及臨床成果,一直都有很好的傳承。未來10年消化醫學,勢必朝向精準醫療和智慧醫療發展。透過基因研究、微生物分析等技術,更容易理解消化系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個體差異,實現精準治療和預防。同時,AI在影像診斷、病理分析等領域的應用將提高診斷準確性和效率,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創新,像是微型胃視鏡等技術,將使治療更為輕便和無創。

Read more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近年因為參與緩和安寧團隊的關係,會遇到病人因疾病快速惡化,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要面臨生命走到末期。這時候你會看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幸福」,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上。雖然理智上都知道人生無常,可是當事情發生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Read more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4

先進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的最新進展

幽門螺旋桿菌療法日新月異,高除菌率為治療的最主要目標,目前台灣醫師發明的最新「高劑量小餐包療法(BAP)」,只使用單一抗生素,除菌率達98%、且低副作用,期望未來可能成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方法,達到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讓胃癌絕跡的目標。

Read more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2

先進治療內視鏡檢查:ARMA、ARMS討論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來健檢的民眾中,2003~2006年間只有15.7%看到逆流性食道炎,但2019年的統計已經高達35%,等於每3個人就有1個。早年通常以藥物治療,到了近10年發展出新術式,使得受胃食道逆流影響的壓力世代,能在症狀上獲得有效的舒緩。

Read more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1

微生物群的前沿進展和前景

早在2015年左右,高醫大便是台灣第一個進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研究的團隊。團隊之一,目前是高醫岡山醫院院長的吳登強解釋,FMT就是俗稱的「糞便療法」,透過捐贈者的糞便,在經過生理食鹽水稀釋、過濾雜質,取出微菌叢,再進行植入治療。然而,考量還殘留部分異味,醫師大多採取大腸鏡、鼻胃管、胃鏡等方式進入腸道,盡量不靠近胃部區段。吳登強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從上面(口腔)走,即使導管放得很深,但還是有部分會跑到胃,旁邊人聞到大便味會很不舒服;而且從上面灌,太多還會嗆到的糗事。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22》

李伯皇教授:樂觀看待細胞治療肝癌

過去對於晚期肝癌患者無有效的藥物,近年來陸續出現免疫、細胞治療等療法,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義聯集團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委李伯皇表示,「細胞本身是活的,具有智慧、可感應訊息」,並可因應需求自我增殖,作用於細胞或攻擊癌細胞,被稱為建構未來醫療照護的「第四根主要支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