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營養不良兒童與死神的拔河

八個月大的娜依許(Nyayesh)已經昏迷三天了,她母親坐在她身旁一邊輕撫著她,一邊輕聲哼歌。染上肺炎讓娜依許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更加衰弱,小兒科醫生蘇維•柯比(Solveig Köbe)說:「娜依許被送到我們這裡時,嚴重呼吸衰竭,已經休克、失去意識,心血管系統非常虛弱。」

Read more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少創傷療癒球(孩子溫心守護組)

蘿拉四歲大,體重不到十二公斤,她的病歷厚厚一疊,大概有一.二公尺──比這個瘦巴巴的小女生還要高。蘿拉二十二歲的母親維吉妮亞正在看電視,坐得離蘿拉遠遠的,母女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身材矮小、消瘦的蘿拉安靜地坐著,眼睛睜得斗大,直盯著一盤食物看。她的鼻子插著一根將養分輸送到胃部的管子。

Read more

對生命的熱愛

大半夜十幾個人聚在一個小房間,不是吃火鍋、聊天、玩遊戲,這群人的共同目的:救一條命!被小貨車撞倒的機車騎士,除了多處骨折之外,還有著致命的內出血,急診同事通知我狀況不穩定,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推上開刀房。麻醉科全員已經在門口待命,輸血、插管、給藥,幾乎是零時差同步開始。

Read more

她們在無國界醫生的故事

王伊蕾醫生在學生時期即嚮往加入無國界醫生,但因公費生需服務滿一定年限,結婚生子後又有家庭的責任,夢想被擱置了二十年。有天,她無意間得知MSF需要女性婦產科醫師,因為在一些風氣保守的國家,婦女不被允許找男醫生看診。「當下感覺是一種召喚。」於是放下開業診所,踏上首個救援任務的旅途。

Read more

洪德仁

TE-JEN HUNG, M.D.

在偶然的機緣中,一份古蹟保存的陳情書,開啟了對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學習。對於疾病與社會問題,他總是喜歡用整體的角度構思,持續關心與堅毅不懈的行動。面對台灣快速的高齡化,如何建構社區在地化的健康照護體系,以生命價值的感動,讓弱勢族群能夠得到在地溫暖的關懷,加上公民社會政策、工具應用及永續發展,是他認為還要努力的重要議題。

Read more

無私的禮物

當警察通報媽媽,說兒子發生交通事故, 現在在某醫院 「急救」,媽媽還不太在意,以為只是跌斷了腿, 或者是其他「可以修理」的情況。到了才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青少年,衣服被撕開 ,被插管, 一群陌生人圍著他,壓著他的胸……

Read more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十歲那年農曆七月半,宜蘭利澤村的冬山河邊有小朋友玩水溺斃,我帶著弟弟妹妹加入圍觀的人群中。當他的父母抵達時,小朋友突然流鼻血了。意外往生者見到親人會七竅流血的傳說,流傳已久,親眼目睹帶來永遠無法磨滅的印痕。這意味著人死以後,靈魂還在嗎?

Read more

巾幗不讓鬚眉

在我當學生的時候,醫學系裡根本沒幾個女生,醫學系女生少,自然畢業後女醫師也少,在我工作的外科系裡,女外科醫師更是如鳳毛麟角一般。某個值班夜,和我搭檔的總醫師就是女生。和他開了一整夜的刀,突然可以體會古人說的「巾幗不讓鬚眉」是什麼意思。

Read more

簽床,從 0 到 1

所謂「簽床」,就是將等候入住病房的病人,配對至病房的空床位。向來知悉各科通常由總醫師負責簽床,但一直不覺得簽床是一項多了得的任務 ── 不就是將人塞進洞裡嗎?有人在等床,那如果有空出來的洞,把人塞進洞裡不就完事了嗎?哪要費什麼工夫?

Read more

葉寶專

BAO-ZHUAN YEH, M.D.

第28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1994年來到當時猶如精神醫療沙漠的雲林,推動居家訪視、巡迴醫療,範圍擴及台西、水林、東勢等海線鄉鎮,一路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建構雲林精神醫療網,讓精神病患獲得妥善的照顧。「以前,幫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