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5》

終身成就獎陳肇隆名譽院長

肝臟移植40載 受術者存活率全球最佳

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今年獲得台灣外科醫學會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投入肝臟移植領域40年,陳肇隆所帶領的肝臟移植團隊,至今已完成2402例臟移植手術,存活率是國際最好的成績。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4》

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獎林孟暐教授

肺癌手術未來趨勢 人工智慧、無孔腫瘤消融

投入肺癌研究多年,專攻基因、病理及影像領域的台大外科部林孟暐教授,見證肺癌治療邁向精準化個人醫療。不限於藥物治療,還可用標靶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外科手術也從傳統開胸到使用AI輔助的精準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他預言,AI與無孔腫瘤消融手術將成肺癌手術新趨勢。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3》

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獎陳紹緯教授

從心臟手術到用藥安全 技術與研究雙軌併行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找出台灣主動脈剝離患者的關鍵風險因子「家族史」,並研究主動脈創傷手術優化方式與追蹤術後用藥風險。還從健保資料庫分析執行傳統開放式主動脈創傷手術與新式的血管腔內主動脈瘤修復手術(TEVAR),患者術後死亡率的差異。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2》

112 年度最佳研究論文獎廖漢聰教授

研發醫材有成  期能嘉惠斷肢、顱顏重建患者

廖漢聰表示,該研究論文名稱為《綁辮式縫線增強電紡紗線束的肌腱組織工程支架用於肌腱缺損的重建》,將編織過的支架加上成纖維細胞,能提升支架與組織之間的融合程度,該支架未來的運用除了在斷肢上,其餘包含運動傷害、意外創傷引起的肌腱斷裂缺損等,都可以透過該肌腱組織工程支架協助修復。

Read more

不婉轉

請原諒我的直接。醫病溝通一直是門學問,甚至是藝術。我在學醫的時候,常被教導要婉轉地讓病患與家屬瞭解病情,不宜用太直接尖銳的字句刺激家屬。所謂的「刺激」,當然不是挑釁或與家屬吵架,而是用很直接的方式來說明可能的不良結果…我常被教導必須讓病患「慢慢」理解與接受病情…

Read more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

從事醫學研究,除了個人興趣,無非是產業或學術的目的,一為專利產品(patent)與販售獲利(profit),另為論文發表(publication)與申請教職(professorship)。從創意發想到上市大賣是條漫漫長路,單打獨鬥,很難成事,風險也高,成功罕見。

Read more

郭耀仁

YUR-REN KUO, M.D., Ph.D.

顯微頭頸重建、肢體重建、複合異體移植國際知名專家。醫學路上受魏福全院士等大師引領,立下「複合組織異體移植」的夢想,逐漸在國際整形外科領域嶄露頭角,於2014年率領團隊完成台灣首例、也是國際認可亞洲第一例手臂移植手術。目前積極演練臉部移植技術,期望為顏面部嚴重缺損患者重建面容。

Read more

從「換手」到「變臉」

郭耀仁,奇幻的「醫」想世界

對於嚴重外傷、先天性異常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顏面及肢體重大缺損,顯微重建手術的設備與技術雖已臻成熟,但美觀及功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好的方法是用同樣的組織,修補同樣的缺損。」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因而成了郭耀仁的夢想,「科學研究迷人之處,就在於人類追求夢想成真。」他笑著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