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3》李書欣外科部長:高醫外科部率先響應魏福全院士倡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長李書欣說,手術前最抵的近術前討論不但讓團隊全盤瞭解手術進行方式,可以讓手術進行更順暢、更有效益;年輕醫師更可藉此學到老師們的思考邏輯,藉此凝聚更多共識,而且第二天馬上就要上場,這真的是非常有教育性。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長李書欣說,手術前最抵的近術前討論不但讓團隊全盤瞭解手術進行方式,可以讓手術進行更順暢、更有效益;年輕醫師更可藉此學到老師們的思考邏輯,藉此凝聚更多共識,而且第二天馬上就要上場,這真的是非常有教育性。
手術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於醫師的技術與知識之外,術前的規劃有沒有完備也至關重要;成大醫學系主任、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謝式洲教授說,在進入為病人開刀手術之前,尚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掌握與釐清:病人的病情變化,必要時能因應病情之需,做必要之手術方式調整。
「全災害應變」範疇廣泛,包含「天然災害」的地震、火災、颱風、洪水等,以及「人為災害」的戰爭、武裝衝突或恐攻。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認為,我們不再將焦點放在單一災害,而是專注於全災害應變的原則與偏好。醫療體系應該要為「全災害」的概念來提升醫護人員的各項能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整形外科系系主任林承弘表示,透過這些年的實踐,「最抵近的術前討論」不僅確保了手術過程中病患的安全,提高了手術品質,也精進了醫療團隊的專業水準。長期穩定的執行「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臨床醫療實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為醫學專業的發展和提升做出顯著的貢獻。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鄭乃禎說,在台大外科的特別邀請下,魏院士分享了「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有助於提升病患安全、醫療品質及醫師的學思能力」的主題,魏院士強調,「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核心在於回歸病患的安全和醫療品質,這一理念貫穿整個醫療過程,可以確保全方位的醫療品質提升。
過去幾十年來,「無國界醫生」一直被公認為國際醫療人道主義的標誌,在戰爭和衝突地區提供醫療人道救援,於國際醫療領域享有聲譽和信任。「無國界醫生」主要通過手術提供直接受傷或受攻擊的患者醫療救治,並全方位考慮病患的醫療需求,包括手術後的護理、重建和復健。
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近幾年來積極推廣「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將可為病患提供三大好處,包括確保病患安全、確保手術品質,以及精進醫療人員專業水準,因此適用於所有手術的科別,尤其是具有高度複雜性、困難性及跨科別團隊合作的手術,更值得倡議、推廣與落實。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淨零碳排已蔚為全球風潮,台灣也順勢而為,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推波助瀾之下,各大醫院紛紛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部門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對於全台越來越多醫療院所認同、支持並推動永續發展,他表示讚許。他說,醫療院所如何做好節能減碳來保護地球,應從三個方向著手:一是醫院治理要做得成功到位;二是社會扶持要做好;三是要落實淨零減碳、環境保護的工作。
曾獲「癌聯會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的張金堅教授在近30年前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將照護乳癌病友視為終身志業,並成立全台第一跨科別整合醫學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緊密結合關懷病友、臨床醫學,成為全方位的乳癌姊妹照護者,堪稱外科醫界典範,獲頒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