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2

先進治療內視鏡檢查:ARMA、ARMS討論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來健檢的民眾中,2003~2006年間只有15.7%看到逆流性食道炎,但2019年的統計已經高達35%,等於每3個人就有1個。早年通常以藥物治療,到了近10年發展出新術式,使得受胃食道逆流影響的壓力世代,能在症狀上獲得有效的舒緩。

Read more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1

微生物群的前沿進展和前景

早在2015年左右,高醫大便是台灣第一個進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研究的團隊。團隊之一,目前是高醫岡山醫院院長的吳登強解釋,FMT就是俗稱的「糞便療法」,透過捐贈者的糞便,在經過生理食鹽水稀釋、過濾雜質,取出微菌叢,再進行植入治療。然而,考量還殘留部分異味,醫師大多採取大腸鏡、鼻胃管、胃鏡等方式進入腸道,盡量不靠近胃部區段。吳登強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從上面(口腔)走,即使導管放得很深,但還是有部分會跑到胃,旁邊人聞到大便味會很不舒服;而且從上面灌,太多還會嗆到的糗事。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22》

李伯皇教授:樂觀看待細胞治療肝癌

過去對於晚期肝癌患者無有效的藥物,近年來陸續出現免疫、細胞治療等療法,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義聯集團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委李伯皇表示,「細胞本身是活的,具有智慧、可感應訊息」,並可因應需求自我增殖,作用於細胞或攻擊癌細胞,被稱為建構未來醫療照護的「第四根主要支柱」。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21》

花蓮慈濟醫院細胞治療 開風氣之先

花蓮慈濟醫院於2003年啟用細胞研製中心,是第一間images/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一個提供幹細胞用於腦中風病人的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冷凍保存技術。林欣榮院長表示,透過創新研發的醫療方式,帶給病人與家屬新希望。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20》

中醫大附醫發展細胞治療  異軍突起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在2019年6月成立細胞治療中心,推展特管辦法相關的臨床服務,積極研發與啟動多項多中心的臨床試驗。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mRNA CAR-T新藥已獲得美國FDA核准,將肺癌、乳癌、大腸癌等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有助於未來癌症精準治療,嘉惠更多病友。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9》

善用新式醫療儀器 高醫啟用達文西第四代Xi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於2023年引進多項尖端新式儀器設備,包括啟用達文西第四代Xi機器手臂等。達文西手術專家王照元院長強調,達文西手術系統的進化,不僅在於硬體設備的升級,更是醫學領域的革新,第四代(Xi)機型的引入,可為微創手術領域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援。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7》

周德陽院長:中醫大附醫積極推動AI科技的進程

人工智慧(AI)應用在醫療輔助臨床診斷上,可加速醫師確診時間、提升準確性,有助解決醫病比例失衡、醫護人員超時工作、醫學研究成本高昂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自2016年起,中醫大附醫即設立「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動AI科技的進程。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3》

李書欣外科部長:高醫外科部率先響應魏福全院士倡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長李書欣說,手術前最抵的近術前討論不但讓團隊全盤瞭解手術進行方式,可以讓手術進行更順暢、更有效益;年輕醫師更可藉此學到老師們的思考邏輯,藉此凝聚更多共識,而且第二天馬上就要上場,這真的是非常有教育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