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最困難的傷口

專訪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主任湯銘哲

「我們是一個國家級的研究中心,但我們的研究充滿了人文思維。」湯銘哲驕傲地說,當其他的研究中心還在拚論文,搶重大發現、上期刊,傷口中心已經將研究成果技轉成公司,辦理音樂會、畫展、戲劇營等人文活動,將醫學與人文整合成一個特殊的平台,達成社會貢獻並盡到社會責任。

Read more

面對併發症的態度

之前有個病人,接受手術後恢復得並不好,需要再次手術。雖然說發生這樣的情形,醫師與病人都不樂見,也或者說病情恢復不如預期甚至惡化,本來就無法百分之百掌握,不過無論如何,這就是個併發症。家屬難免會有一些疑問,我能做的也就是說明再說明,然後趕緊安排治療,先解決問題比較重要。

Read more

麻醉真相:手術前的病人筆記,你一定要知道的麻醉計畫、用藥風險、術後照護……

對於麻醉專科醫師而言,主要工作就是在手術中「不能譲病人甦醒過來」,但在手術結束之後,卻「不能譲病人不醒過來」,其中的挑戰極大。但是對病人而言,感覺就像睡了個覺一樣簡單,所以,一般人並不是很重視麻醉這門專業,健保給付也相對偏低。

Read more

雖然沒有答案,但我會繼續努力

在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反覆學習到的是診斷性會談的重要。儘管生物精神醫學已有長足的進展,精神科醫師要做出診斷,主要仰賴的仍是會談,透過與病人的互動來收集資訊、仔細推敲,並擬定後續的治療計畫。換言之,雖然有診斷準則的存在,但診斷的「工具」,正是精神科醫師本身。

Read more

關於路障日記

我們穿上白袍、掛上聽診器、口袋裡放著幾本手冊,便裝模作樣地在醫院裡穿梭;病患分不清我們與有牌醫師的差別,一視同仁地喚我們大夫,我們也稱職地扮演一個冒牌大夫。然而我們在忙碌的醫療現場便是活生生的路障,無異一個會呼吸的三角錐。這是每一個醫生養成的必經過程,也是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Read more

張重義

CHUNG-I, CHANG, M.D.

台灣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先驅,執行新生兒大動脈轉位暨多項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首例。師承台大洪啟仁教授,聽從其建議赴歐美學習新生兒暨嬰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集世界三大心臟病理泰斗之所長,扭轉當時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開一個死一個,開兩個死一雙」的悲慘局面,為病童與家屬帶來希望。

Read more

Boys, be Ambitious!

張重義,縫補小小心世界

「我從來不讓病人選擇你要做什麼手術,這是不應該的。」張重義語重心長地說:「他們不是專業,這等於是把責任丟在他們身上。」他也清楚,父母都是為孩子著想的,即使決定放手,也不要覺得對不起孩子,沒有父母親願意這樣做,醫師和父母會一起堅強並溫柔地陪伴;一起開心,共同悲傷,不留遺憾。

Read more

我也覺得很幸運能認識您

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人,曾經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之間沒有特別發生什麼事情,每次見面就是從一個平凡卻愉悅的幾秒鐘開始,不會特別要解決甚麼天大的問題,他很可能、我猜想,真的只是散步去車站、坐一小時的車來看我而已,然後順便抽抽血、拿一些藥控制病情,約好三個月後再來。

Read more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九成以上醫護人員在照顧瀕死病人時情緒會受影響,伴隨失眠與調適困難,顯現相關議題理解之不足。在病患臨終過程中,護理人員及家屬是最吃重的角色,也受到最大的衝擊。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國家在臨終關懷上用心推廣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被西方國家評比為亞洲名列前茅者,但是我們仍有許多需要落實之處。

Read more

自動離院

P:「抽血的數字沒有很漂亮,我建議再待幾天,抗生素治療要繼續,過兩天再抽血看狀況。」巡房時我告訴病人還不適合出院。病:「可是我行李都整理好了,明天有事情要去辦耶!」P:「沒辦法,以目前的狀況出院有點冒險,我怕回家沒多久,你就會又再來掛急診。」病:「真的不能出院嗎?出院會怎麼樣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