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的終程

70歲的陳伯伯,攝護腺癌合併全身骨轉移,入住安寧病房行疼痛控制和善終準備伯伯的意識相當清楚,看到學姐時總能揮揮手向她打招呼。陪病的是他太太,經常應伯伯的要求,推著他到醫院外頭、或是病房外的空中花園看看風景。一天查房時,只要是提到全身痠痛的問題時,便作勢要站起身來…

Read more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

「我們到的時候,看到智能障礙的兒子全身沒穿衣服,髒兮兮的滿身屎尿,從豬圈走出來,原來他的爸爸死了,死在家裡,孩子不知道,也不會出來求助……。」這幅景象讓杜英吉久久難以釋懷,「那些無依無靠的憨兒,可以說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連求救的能力都沒有,誰知道他們?誰又會去幫助他們呢?」

Read more

杜英吉

YING-JI, DU, M.D.

屏東最年長的耳鼻喉科醫師,已行醫近60年。不捨身心障礙家庭的喜憨兒變老憨兒,照顧者變老、甚至過世無法照顧中高齡身障者,與太太王秀珍成立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照顧54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身心障礙者「我當醫生,是要服務人、幫人解除痛苦。」杜英吉牢記醫師誓言,領著弱勢一同前往應許之地。

Read more

成為天使的小泡泡龍 母:原來愛可以如此無私

塔塔出生後,不只全家,整個家族都動了起來——大妹每天帶著女兒來家裡幫塔塔換藥、小妹負責凌晨12點餵奶、嫁到彰化的妹妹每個禮拜開車帶著小兔跟塔塔去復健,乾媽、寶英姐、護理師、復健師……每個人都主動提供幫忙。「其實愛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小兔說。

Read more

教我生命多點自主、少些缺憾的病人

當我還在住院醫師階段、於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受訓時,我照顧了一位癌末合併腦轉移的病人。這位病人腦部受到腫瘤侵襲,身體活動、發聲跟吞嚥都有困難,還不時地會癲癇發作,意識跟生命徵象不太穩定。病人因此不太能表達,子女與醫療人員無法了解病人病情跟生命的想法…

Read more

健康不平等:工作、居住地、教育環境以及人際關係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我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活的比較久?而有些人卻很短命?造成死亡的原因,究竟是醫療水準?是經濟條件?是性別?族群?還是出身階級?群體健康是公共衛生的終極關懷,也是本書所要探討,影響公眾健康的諸多原因,包括表面上的原因和被隱藏的原因。

Read more

闖入研究中心的牧師

李貽峻的全人醫療實驗室

「回歸到事情的本質,一個人究竟需要什麼?病人需要的是健康,而不是醫療,但我們一直誤以為給予醫療就會等於促進了健康,其實不然。」他搖搖頭,「現代醫學對泡泡龍的幫助很有限,如何讓整個團隊學習跨越邊界一起幫助病人,創造出他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就是我的目標。」李貽峻總結道。

Read more

不死鳥

我有五個老病人,跟著我好多年的老病人,都是因為嚴重的酒精性胰臟炎搞到差點掛掉,護理站的同事也都對他們有印象,這四王一后是常客,只有傅醫師講的動他們,他們也只聽傅醫師的~有時候很氣他們,覺得怎麼這麼不愛惜自己身體,救回來了又喝、要他們不要喝還喝…

Read more

不美麗的傷痕完美出演 戲劇營延續泡泡龍的夢

泡泡龍們聊到喉嚨都起水泡了,還要拿剪刀剪掉繼續聊。張志豪說:「我原本覺得戲劇營過後,大家回到原本的生活,沒辦法帶給他們什麼實質上的改變。但李貽峻老師說,衡量有沒有成功的尺度不應該這樣看,有人來參加的時候沒有很開心,但後來開心地笑了,這就是戲劇營最大的意義。」

Read more

初為人師

成為不分科住院醫師後,我們開始要在臨床獨立,處理一線主訴和緊急狀況。除了執行醫療業務外,我們這群還在成長的菜鳥醫師,卻有了不一樣的身分:一方面我們是持續學習的「學生」,一方面也成為了帶領後輩的「老師」。在身分轉換的此刻,記錄一下在醫院裡初為人師的心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