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圖解 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輕鬆學會IDDSI好嚼好吞食物製備技巧&分級食譜示範,兼顧營養美味與健康

我食故我在、活到老吃到老

文/吳明賢教授 (臺大醫院院長)

史記「王者以民人為本,而民人以食為天」,國家以人民為根本,而人民以食物為頭等大事。「吃飯了嗎?」,已成為朋友見面的問候語,可見民以食為天的至關緊要。

雖然民以食為天,但是食以安為先。進食所需的吞嚥動作,牽涉口腔、咽喉及食道的功能,需要很複雜的肌肉共同運作,如此嚥下的食物才能走該走的路。年輕時吃飯快狠準,吃太快、吃飯不專心、吃太大口,可能沒有太大的問題,頂多造成一些胃食道逆流症狀。

但是隨著年紀增加,神經肌肉退化或疾病影響,吞嚥困難,如鯁在喉,讓進食不再理所當然的順暢,吞嚥可能成為壓力來源,甚至變成無形的殺手,造成吸入性肺炎,後患無窮。

市面上罕有以吞嚥困難為主的書籍,這本《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結合臺大醫院復健專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及營養師,將常見的吞嚥障礙問題,常用的吞嚥訓練策略和專為吞嚥困難患者的餐點設計,以深入淺出且言簡意賅的方式寫出,可以做為那些「呷不動吞抹法」人的參考,也是想活到老吃到老,「健康呷百二」民眾的最佳選擇。


吞嚥困難不卡關,營養照護有解方

文/楊素卿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

吞嚥困難是許多疾病和老化會產生的症狀。而吞嚥困難與飲食息息相關,如何為患有吞嚥困難的患者準備飲食,以及解決進食方面的問題,對於營養師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首先,營養師必須認識何謂吞嚥困難,如何確定病患吞嚥困難的嚴重程度後,再考量如何將一般食物經過處理,以提供合適的食物質地的飲食給吞嚥困難的病患。這個過程中,必須與復健專科醫師、語言治療師密切合作,才能給吞嚥困難的病患最適合且最完整的營養照顧。

本書由吞嚥困難的分辨以及嚴重程度的分級開始介紹,並說明特定疾病或族群的吞嚥困難的狀況及原因,再搭配食物質地分級制度的介紹,且規劃為吞嚥困難病患設計的食譜及菜單,不論是對於專業人員或者是家中有吞嚥困難患者的一般民眾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參考且值得詳細閱讀的書籍。

相信本書的出版,不但能夠引起各界對於吞嚥困難相關問題的重視,並能幫助機構或居家照護人員解決吞嚥困難病患的照護問題,也可以當成社區教育的參考書籍。本人在此極力推薦。


吞嚥困難免困擾,美味健康能兼顧

文/陳亮恭教授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

承珮蓉主任的邀請,本人有幸在《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付梓之前一睹為快,對於本書理論與實務並重,且圖文並茂的內容讚嘆不已,從過往的出版經驗可以推估珮蓉主任與其台大營養師團隊在本書所花的心血,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大作。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享用美食為人帶來的樂趣無可替代,但有一群人卻因為疾病或老化的因素,不僅無法完整享用美食,甚至連進食都成為具有健康風險的過程,吞嚥困難讓想像中單純的進食動作變成惱人的挑戰,因為食物內容的限制,也間接影響了進食意願,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而由於吞嚥困難造成嗆咳與吸入性肺炎,也加重後續吞嚥困難的表現,甚或因此放上鼻胃管或胃造廔,此時食物的角色只是熱量,進食只為生存,剝奪了許多生命的意義。

大量研究資料都顯示高齡者對於營養的需求更為複雜,除了熱量之外,還須因健康狀況與個人差異進行調整,更需要確保足夠熱量與營養素的攝取,特別是蛋白質,近年來對於高齡者蛋白質攝取的建議已顯著提升,而如何在吞嚥困難長者的日常飲食準備充足且完整營養需求的餐食實在是天大的挑戰。

診間常見病患餐食攝取不足,但吞嚥困難的情境卻總成為一大難題,一方面是疾病的因素,然而衰弱與肌少症的長者也難以平順的完成咀嚼與吞嚥的複雜動作,其所牽涉使用的神經肌肉協調極其複雜,而不會烹調的我只能提供家屬進行語言治療師訓練,食物製備上也多僅建議使用增稠劑,在看了台大營養師的大作後如同醍醐灌頂,原來還有許多的替代方案以及烹調建議,也有食譜作為理論的演示,對於受困於此的家庭提供完美解方。

本書第四部份的健康廚房有多道示範的食譜,每一道看起來都可口動人,而培根青醬蝴蝶麵看起來就是米其林等級的美食,營養美味與健康吞嚥可以兼顧,菜品更是垂涎欲滴,非常感謝本書作者為廣大有吞嚥困難的民眾提供優質的知識以及實作食譜,具有吞嚥困難的民眾必能受惠於本書,在此鄭重推薦《吞嚥困難 安心照護飲食全書》給社會大眾,在兼顧吞嚥困難的照顧之餘還可以提供美味的餐食,本書更是每個家庭必備良書。


全彩圖解 吞嚥困難安心照護飲食全書:輕鬆學會IDDSI好嚼好吞食物製備技巧&分級食譜示範,兼顧營養美味與健康》
作者:臺大醫院14位復健科&營養師團隊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2/03/17
購買連結:博客來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甘願做戇人:良醫牧師謝緯的醫療交響曲

解鎖往事陰影,走出複雜性創傷:精神科醫師以EMDR和SE療法,陪你擺脫創傷,覺察正向自我

癌後康復:我要回歸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