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4》

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獎林孟暐教授

肺癌手術未來趨勢 人工智慧、無孔腫瘤消融

投入肺癌研究多年,專攻基因、病理及影像領域的台大外科部林孟暐教授,見證肺癌治療邁向精準化個人醫療。不限於藥物治療,還可用標靶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外科手術也從傳統開胸到使用AI輔助的精準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他預言,AI與無孔腫瘤消融手術將成肺癌手術新趨勢。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3》

青年外科醫師研究獎陳紹緯教授

從心臟手術到用藥安全 技術與研究雙軌併行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找出台灣主動脈剝離患者的關鍵風險因子「家族史」,並研究主動脈創傷手術優化方式與追蹤術後用藥風險。還從健保資料庫分析執行傳統開放式主動脈創傷手術與新式的血管腔內主動脈瘤修復手術(TEVAR),患者術後死亡率的差異。

Read more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2》

112 年度最佳研究論文獎廖漢聰教授

研發醫材有成  期能嘉惠斷肢、顱顏重建患者

廖漢聰表示,該研究論文名稱為《綁辮式縫線增強電紡紗線束的肌腱組織工程支架用於肌腱缺損的重建》,將編織過的支架加上成纖維細胞,能提升支架與組織之間的融合程度,該支架未來的運用除了在斷肢上,其餘包含運動傷害、意外創傷引起的肌腱斷裂缺損等,都可以透過該肌腱組織工程支架協助修復。

Read more

不婉轉

請原諒我的直接。醫病溝通一直是門學問,甚至是藝術。我在學醫的時候,常被教導要婉轉地讓病患與家屬瞭解病情,不宜用太直接尖銳的字句刺激家屬。所謂的「刺激」,當然不是挑釁或與家屬吵架,而是用很直接的方式來說明可能的不良結果…我常被教導必須讓病患「慢慢」理解與接受病情…

Read more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

從事醫學研究,除了個人興趣,無非是產業或學術的目的,一為專利產品(patent)與販售獲利(profit),另為論文發表(publication)與申請教職(professorship)。從創意發想到上市大賣是條漫漫長路,單打獨鬥,很難成事,風險也高,成功罕見。

Read more

郭耀仁

YUR-REN KUO, M.D., Ph.D.

顯微頭頸重建、肢體重建、複合異體移植國際知名專家。醫學路上受魏福全院士等大師引領,立下「複合組織異體移植」的夢想,逐漸在國際整形外科領域嶄露頭角,於2014年率領團隊完成台灣首例、也是國際認可亞洲第一例手臂移植手術。目前積極演練臉部移植技術,期望為顏面部嚴重缺損患者重建面容。

Read more

轉診概念

「有一個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的病人,目前已經C(CPR)回來,超音波看起來肚子裡面有很多血,我們做個電腦斷層就馬上轉過去。「不要!不要!不要!要轉來就快點出發了,不要再多做檢查!」我在電話裡制止了對方,確認病人目前呼吸道與帶著足夠的血品在救護車上,就請他們快點出發。

Read more

20年過去了,我們有更進步嗎?

「拯救胎兒」妊娠中晚期終止妊娠與周產期安寧座談會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不僅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是國安議題,連續幾年都在全世界生育率後段班。長期關注胎兒醫學及倡議的「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甫於2023年拍攝〈謝謝妳來當我的媽媽〉紀錄片、出版《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之後,日前核心成員聯合簽署「少子化五權宣言──從拯救胎兒開始,提出「少子化五權」,更想積極推動兼顧質與量的「人口建設」。

Read more

辯證邏輯

醫療其實是一種選擇,醫師是選擇的提供者。我該做的是基於職責與專業,告訴病人我的「建議」,至於接不接受,則是病人的選擇。我說的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確,也不是不能被挑戰,所以醫療行為到最後,其實就是一個相信與不相信的「選擇」而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