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蔡伯鑫

PO-HSIN TSAI, M.D.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現於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服務,著有《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空橋上的少年》。為了觸及診間外的病人,耗費4年撰寫《空橋上的少年》引起學子強烈共鳴,並被多所學校指定為必讀刊物。期待未來能打造一個串聯「學校−醫院−家庭」的平台,聆聽每個細小的聲音。

Read more

空橋上的少年

張朋城,一名十七歲的高中生。他的病歷上被這樣寫著——懼學。蔡伯鑫,一名熱愛旅行的年輕醫師。總是符合眾人期待、看似順遂的他,在即將成為主治醫師前夕,決心離職。他們各自迷失在某處,各自嘗試尋找某個足以免於恐懼的出口。直到他與他相遇,世界開始翻轉……

Read more

家在山巒疊翠間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背倚五指山,遠眺雪山山脈,層層山巒,直至大霸尖山。清晨山坳,山嵐氤氳,仙氣飄飄。7月15日星期五上午九點整,安寧居家療護團隊準時出發,這天要往山裡去,有兩位個案。在Google地圖與GPS導航都無用武之地處,一般人真的很難找到山區住家。

Read more

七點三十 弦歌不輟

近幾年勞動意識抬頭,爭取限制工作時間,避免過勞,醫界亦不例外。起初衛生署2013年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明訂每週工時(正常班加在院值班)不得超過八十八小時,每日工時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甲案)。顯然未能呼應年輕醫師訴求….

Read more

孤單的醫師的醫師

一則關於專科醫師的老笑話:內科醫師懂很多、做很少;外科醫師懂很少、做很多;精神科醫師懂很少、做很少;病理科醫師懂很多、做很多,但總晚了一步。病理科醫師不直接接觸病人,透過觀察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的變化,可確定疾病診斷,猶如病人與臨床醫師的最後審判者,又稱為「醫師的醫師」。

Read more

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無限輪迴的傷痛

其中之一最大挑戰是這裡的在家生產率非常高,在難民營裏生產是一件危險的事,沒有專業的助產人員,沒有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遇上緊急情況,例如失血過多或嬰兒呼吸窘迫,母嬰都會失救致死。於是我們一家家的到訪宣傳,找救護車及傳統陪產士協助把產婦送來醫院。

Read more

從住院中到出院後的照護——認識個案管理師

近十年來,醫院裡面出現了一類同樣身穿護師服的個案管理師,他們所做的事是走進病室,坐在病人及家屬的身旁,給他們合適的衛教指導與建議、適時幫忙聯繫他們所需要的社會資源或照顧資源,病人出院後,讓病人及家屬能有可以諮詢疾病照護問題的管道,提供這些不同於一般臨床護理師的服務。

Read more

陳錦煌

CHIN-HUANG CHEN, M.D.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返回新港鄉執業。因不願見到鄉親沉淪「大家樂」賭博行為,邀雲門舞集林懷民率團回鄉公演,並創辦新港文教基金會,以教育、文化新思維,讓新港鄉成為台灣社區營造的典範。40多年來,陳錦煌除了治病,並營造健康社區環境不遺餘力,開立「社會處方箋」,溫暖解決社會的病痛。

Read more

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