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及早準備做好戰傷救治

今年外科年會一大特色

在烏俄戰爭屆滿一年之際,112年度外科年會特別邀請烏克蘭與美國講者分享戰傷救治議題,是今年年會的一大特色。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說,就連的對岸中國都已經在做戰傷救治沙盤推演和部署,那麼處在另外一方的台灣更該積極面對。

Read more

偏鄉慘業

近幾年台灣醫界有所謂「四大皆空」現象,指以往四大熱門專科(內、外、婦、兒)招不足住院醫師,其中又以婦產科最嚴重,原因為工作時數長、常值夜班、易有醫糾、薪資不夠高。2009年時,王主任就曾撰文刊登美國婦產科雜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會,探討台灣婦產科醫師人力短缺的問題,稱婦產科為夕陽產業。

Read more

年度外科年會 頒贈四大獎項

魏福全院士榮膺終身成就獎

112年度外科聯合學術演講會在高雄醫學大學隆重登場,會中除了廣邀國內外重量級的貴賓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頒贈年度終身成就獎等四個重要獎項,以表彰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的卓越貢獻或研究心得。包括:年度終身成就獎的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等。其中,魏福全院士、莊垂慶教授和蔡政宇醫師還在大會發表特別演講。

Read more

甫獲金質獎特優 北榮智慧型手術大樓啟用

因應社會結構改變及人口高齡化趨勢,手術醫療需求與日俱增,原有的手術室已不敷使用,為了讓罹患急、重、難、罕病的病人能夠縮短等候手術的時間,以及提升手術品質與提供良好的手術環境,特別於中正樓旁新建智慧型手術大樓,進而使臺北榮總成為「全民就醫首選醫院,國際一流醫學中心」。

Read more

年度外科盛會在高醫大

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

最近三年,在COVID-19疫情肆虐之下,台灣醫護人員在抗疫、防疫上,都展現了舉世有目共睹的高紀律與高效率,其中的視病如親和仁心仁術,更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台灣外科醫學會侯明鋒理事長強調,本次年會的主題訂為「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既是彰顯事實,更是自我惕勵。

Read more

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

Read more

臺美醫療合作邁大步

梅約粒子專家再訪北榮

臺灣已有多家醫院提供質子治癌,但只有臺北榮總設置重粒子治療中心,也是日本第一部出口的碳離子機。臺北榮總重粒子團隊在規劃、硬體建設、軟體發展、品質保證和臨床試驗方面累積了豐富的經驗,Hoppe教授來訪為雙方未來在臨床及研究的長期合作帶來「希望」!

Read more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罹患紅斑性狼瘡風險高

陳信華醫師利用大數據資料研究,發現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罹患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風險高達對照組的55倍,尤其在發病後前兩年與在小於65歲的女性中發生率更高。本研究發表在風濕科頂尖期刊上,希望提醒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患者即使病情緩解,仍應定期回診追蹤。

Read more

欺騙

電梯裡只有我和另一個男子,男子拿著手機大聲講話:「我跟你講!醫生說什麼都不要聽!叫你簽任何文件也不要簽!」可能是意會到自己講話太大聲,電話放下後他尷尬地對我笑一下:「我媽住院啦!醫生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我怕他被醫生騙,結果開了不需要開的刀,還是買一堆自費的東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