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如何接住墜落的你

在我一路以來的生命中,時會聽說曾認識的人自殺,可能未遂也可能死亡。我閱讀過相關書籍,也曾經一度想要走身心醫學科,但直到我看到報導說明,自殺成功的病人當中,過去幾個星期都曾經於診所、急診或是醫院就醫,雖然不一定是以精神情緒不穩定為主訴,但最少他們曾經離醫護人員這麼近過…

Read more

全球婦科微創菁英匯聚台北

蔡英文:感謝守護婦女健康

「第二十二屆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APAGE)學術年會」與「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TAMIG)年會暨會員大會」,於10月1至2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線上線下共吸引全球二十餘國婦科專家參與,總統蔡英文與衛福部長薛瑞元蒞臨開幕儀式。

Read more

十年拚命

提到幾次我們會在急診做緊急開胸手術,在急診室裡用最陽春的器械與最快的速度,切開心跳停止的病人胸腔,夾住主動脈控制出血,甚至用手擠壓心臟,直接刺激生命的源頭。這是外傷醫療的極致,取決在手術當下的判斷與對技術的自信,運氣夠好的話,心臟可以跳回來,病人可以接受後續的治療。

Read more

陳奇峯

CHI-FENG CHEN, M.D.

小時罹患小兒麻痺,受到醫護人員照顧後,立志成為醫師來幫助與他一樣的人。25年來積極從事公益服務,為特殊教育兒與身障者辦過電腦研習營、音樂治療、免費健檢等,之後更與太太宋立蓉成立「生命勵樂活輔健會」,積極推動手搖自行車運動,鼓勵身障者走出戶外,迎向海闊天空。

Read more

從痛苦的經驗學習教訓

這位15歲青少年的血癌病人的整個病史並不是罕見。也有不少個病人在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之後就跑去使用民俗療法;當疾病惡化,再度回到醫院時,常常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在台灣行醫時,這樣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會碰到。碰到有高治癒率的癌症,如果病人及家屬失蹤失聯,可能就喪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契機。

Read more

有愛無礙,希望常伴癌症

希望基金會舉辦「1001希望-癌友家庭親子營」

透過專業支持與陪伴,助癌友家庭及子女共同面對疾病看見希望

單親癌爸為子女積極治療 全家透過繪畫對話療癒

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對癌友家庭而言,是全家人的事!中壯年罹癌人口攀升的同時,衍伸出癌友與家庭成員經歷因罹癌所造成的新家庭角色分工與任務;未成年子女必須學習因應父母罹癌的衝擊、癌友也不知如何與子女溝通病況,傾聽他們的感受、更衍生出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和經濟等問題。

Read more

COVID-19 疫情與防疫,如何影響醫療品質?

── 臺北榮總安寧病房總醫師收病人住院經驗分享

「您好,請問是xxx的女兒嗎?我是臺北榮總安寧病房總醫師,我姓陳。」「是,陳醫師您好!」「您好,我們病房有收到同意書,得知您媽媽先前有想要申請入住安寧病房,這通電話是想通知您,今天我們病房有空出一張床,不知若明天安排您媽媽入住,是否ok?」

Read more

急診菜鳥參上!

我的雙腿好痛。半夜睡覺前,我開始思考哪裡出錯了。今天站得太久,累積的疲勞感一瞬間湧上來,大腿兩側不停顫抖著,感覺隨時抽筋都不意外。僅僅上了六個小時的班,卻在內科急救室的狹小空間裡累積了八千多步,想想應該是前一天說了不該說的話,觸犯了醫院古老的禁忌。──「病人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耶。」

Read more

口齒清晰

很多時候跟病人說話,說到後來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口齒不清導致對方聽不懂我的話。甚至有幾次被病人東扯西扯,好不容易結束之後,我會問護理師:「我的說明不夠清楚嗎?」「你講話口齒非常清楚,不是你的問題~~」門診的病人很常需要開診斷書,那是一件麻煩的事….

Read more

一個病毒學家與大學校長的心路歷程

這是一本個人從研究病毒的科學家,轉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的科學行政者,及成功大學校長的教育家,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近年來我一直在問自己是否應該把自己的一生經歷記載下來,從凡事往前看以憧憬未來,漸漸轉成凡事往後看以緬懷過去的習慣,這種心境的改變恐怕是許多晚年人的共同心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