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如何住進你的身體?口罩、個人杯、餐桌大轉盤
過了百年,戴不戴口罩依舊是人們對抗 COVID-19 的爭議焦點。今日面對歐美「寧戴手套不戴口罩」的疾病文化,已有各式分析討論,但百年前,口罩又為何會引起公衛新秀與前輩大亂鬥?
過了百年,戴不戴口罩依舊是人們對抗 COVID-19 的爭議焦點。今日面對歐美「寧戴手套不戴口罩」的疾病文化,已有各式分析討論,但百年前,口罩又為何會引起公衛新秀與前輩大亂鬥?
洪建德,尹書田診所診所新陳代謝科醫師,為知名的糖尿病專家、人文醫師、藝術家、作家。
合併東西方人文,以侘寂美學融合「美食醫禪一味」,經營糖尿病心法、人文人、藝術家專頁,透過網路分享正確知識守護病友。
抗疫期間,網路上出現了這樣的口號:「團結抗疫、同舟一命。」看到這樣的標語讓我想到,其實,我們與父母親,不也是同舟一命嗎?小的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父母老的時候,我們照顧他們。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而引領那艘船前進的,是雙方對彼此滿滿的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列表,NPI 措施可以從個人防護、生活環境到社會大規模的限制規範,透過非疫苗與藥物的手段遏制疫情。歐盟也針對 COVID-19 詳細列出十幾項 NPI 措施,包含手部消毒、戴口罩、隔離檢疫等。其中,NPI 的核心概念之一即是落實社交距離。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我後來發現我越欠越多,假如人生可以交換的話,我願意用我的餘生去換他們回來,把我欠的償還給他們,假如今生不夠還的話,那我就預支來世的壽命還給他們,假如還不夠的話,就再下一世,這樣我的心就會好過一點,但是苦的是人生並不能交換。
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沒有三高也會中風,卻也有人菸酒熬夜樣樣來卻不曾罹癌?你身邊一定也有些怎麼吃也吃不胖的朋友,或是號稱喝水也會胖的夥伴。每個人長期的健康狀況,皆是遺傳基因加上生活型態與環境因子互相綜合的結果。
依據衛生福利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4352人,其中有1萬3965人是乳癌,相當於每四位女性新發癌症,至少有一位是罹患女性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