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七點三十 弦歌不輟

近幾年勞動意識抬頭,爭取限制工作時間,避免過勞,醫界亦不例外。起初衛生署2013年公告「住院醫師勞動權益保障參考指引」,明訂每週工時(正常班加在院值班)不得超過八十八小時,每日工時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甲案)。顯然未能呼應年輕醫師訴求….

Read more

孤單的醫師的醫師

一則關於專科醫師的老笑話:內科醫師懂很多、做很少;外科醫師懂很少、做很多;精神科醫師懂很少、做很少;病理科醫師懂很多、做很多,但總晚了一步。病理科醫師不直接接觸病人,透過觀察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的變化,可確定疾病診斷,猶如病人與臨床醫師的最後審判者,又稱為「醫師的醫師」。

Read more

科克斯巴扎爾難民營:無限輪迴的傷痛

其中之一最大挑戰是這裡的在家生產率非常高,在難民營裏生產是一件危險的事,沒有專業的助產人員,沒有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遇上緊急情況,例如失血過多或嬰兒呼吸窘迫,母嬰都會失救致死。於是我們一家家的到訪宣傳,找救護車及傳統陪產士協助把產婦送來醫院。

Read more

從住院中到出院後的照護——認識個案管理師

近十年來,醫院裡面出現了一類同樣身穿護師服的個案管理師,他們所做的事是走進病室,坐在病人及家屬的身旁,給他們合適的衛教指導與建議、適時幫忙聯繫他們所需要的社會資源或照顧資源,病人出院後,讓病人及家屬能有可以諮詢疾病照護問題的管道,提供這些不同於一般臨床護理師的服務。

Read more

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Read more

生命驛站

「推廣安寧療護」也是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施政重點項目。1949年大陸風雨飄搖之際,六十萬大軍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國軍退伍後,由輔導會負責就學、就業、就醫、就養及服務照顧。對於榮民晚年時光,輔導會也竭盡心思,讓老有所終,尊嚴善終。

Read more

老少咸宜的兒科醫師

醫學分科沒有一致的邏輯,有依表裡(內科、外科),也有依部位(眼科、耳鼻喉科)、系統(神經科、泌尿科)、功能(復健科、麻醉科)、性別(婦產科)或年齡(兒科)。男女好分,兒科病人的年齡上限是多少,各國不同,因時而異,不單是醫學與藥學問題,還牽涉法律與政治,大有學問。

Read more

人工流產醫療照護:「用最安全的方式幫助這些女性」

在我過去工作過的地區只有極少數的病人會尋求人工流產護理,因為人工流產是一種禁忌。但我又深知許多女性正在默默受苦,許多病人都是因為不安全人工流產帶來的併發症而登門求助,像是敗血症或是會引發貧血的嚴重出血。我就很清楚記得某個病人因為不安全人工流產而死亡,留下了5個年幼的孩子。

Read more

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

「你覺得我這樣活著還有什麽意義嗎?台灣爲什麽沒有安樂死?」看著蔣阿姨一臉認真地發問,當下的我頓時語塞了。這個問題雖然以前上醫學人文的課的時候偶爾也會被提出來做討論,但直接被病人問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答才不會讓病人難過。

Read more

請付費

急診病患完成治療要離院前,護理師會把批價單拿給病患,讓病患去繳費。有時候就會聽到抱怨「這還要繳錢喔?」「什麼都沒做也要繳錢?」「醫院不是應該有愛心嗎?」這類病人還是少數,所以我們聽一聽就算了。病人在急診縫合後,今天來門診拆線。離開診間時護理師給他批價單,病人的反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