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鄉道難

台灣地狹人稠,交通建設完善,各縣市也都有公車客運服務,以新竹縣山地尖石鄉為例,數十年前客運一天可有23個班次,現在只剩4個班次,車次變少,間距變長,也影響搭乘意願,惡性循環。民眾如果住在沒有或少有公車客運經過的社區,又買不起車、不會開車或家人沒空開車,出行依然是個大問題。

Read more

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且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

Read more

醫人醫心

「 即使治療不成功,家屬依然感謝你。」今天聽了一場前輩的演講,除了他的研究歷程、臨床工作歷程之外,他的投影片上有這麼一句話,這是前輩的終極追求。我深深地被這句話給感動,能夠做到這樣的境界,那真的是醫療這門藝術的極致。

Read more

偏鄉慘業

近幾年台灣醫界有所謂「四大皆空」現象,指以往四大熱門專科(內、外、婦、兒)招不足住院醫師,其中又以婦產科最嚴重,原因為工作時數長、常值夜班、易有醫糾、薪資不夠高。2009年時,王主任就曾撰文刊登美國婦產科雜誌: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會,探討台灣婦產科醫師人力短缺的問題,稱婦產科為夕陽產業。

Read more

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

Read more

欺騙

電梯裡只有我和另一個男子,男子拿著手機大聲講話:「我跟你講!醫生說什麼都不要聽!叫你簽任何文件也不要簽!」可能是意會到自己講話太大聲,電話放下後他尷尬地對我笑一下:「我媽住院啦!醫生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我怕他被醫生騙,結果開了不需要開的刀,還是買一堆自費的東西….」

Read more

強制住院與否?精神科醫師的兩難

「林醫師,總院急診說有個病人自殺風險高,但他不願意住院,等一下他們會打針鎮定後送過來分院,辦理強制住院。」問之下,初步知道病人只是憂鬱症,最近一個情感事件後的自殺企圖與行為,似乎不符合精神衛生法中嚴重病人的定義,而病人又拒絕住院,這樣打針讓他睡著送來強制住院實在不妥…

Read more

熱心熱血 情定偏鄉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發出新聞稿,呼籲民眾踴躍捐血。全台血液庫存量僅剩3.4天,創下今年新低,尤其急缺A型與O型血。一般情形,血液庫存量要維持在7天以上較為安全(綠燈),4至7天為偏低(黃燈),4日以下即是危急(紅燈)。

Read more

「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的臨床與倫理思考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雖然醫學進步使平均壽命延長,卻有不少人是處於臥床、失智或失能的狀態。另一方面,婦女生育數目降低,總人口為負成長,工作人口的扶養負擔加重。這些反應在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民眾的主要動機上:預作生命末期安排,避免身心痛,並減少晚輩的決策壓力與經濟負擔。

Read more

老君醫師

不同於每週一次固定看診的特約醫師,locum醫師並非該醫療機構的正式員工,而是臨時從院外來支援,執行請假員工的工作。醫師請假原因多為年度休假、病假、產假、進修,甚至離職。通常診所或小醫院較有代班醫師的需求,可想而知,單人執業的診所需求較大,而偏鄉診所較難找到人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