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 邀你來健腦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並應用這些實證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別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以及本書協作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社工處長,與讀者面對面,深入解析如何透過日常習慣來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並應用這些實證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別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以及本書協作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社工處長,與讀者面對面,深入解析如何透過日常習慣來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過去,宋永魁醫師孜孜不倦於精進醫術,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常以繪畫紓壓,用畫布與色彩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思考,融合了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自由。現在,80歲的他,將人生的酸甜苦辣化作一幅幅動人的畫作,用鏡頭捕捉與心靈共鳴的石頭眾生相,更透過佛法將包容與放下化作一段段修行的旅程。
近年台灣醫界有所謂「四大皆空」的現象,係指醫學系畢業生不願意選擇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原因不外乎工作時間長、常熬夜值班、執業壓力大、易醫療糾紛,但薪資有限。在社會普遍追求生活品質的氛圍下,難以苛責年輕醫師。此外,在少子女化浪潮裡,婦產、小兒科連帶拖垮。
陳持平醫師自創之調色般藝術屬於野默中的野默,乃利用殘留在調色船紙上的顏料,瞬間創作,其爆發出的圖書,極為震撼感官,且有趣無比。許德耀醫師藉由畫筆畫下對故鄉強烈的愛戀,記錄下出生的故鄉,留下一段時間橫軸。將對土地、對人的思念與感情,以畫筆深情揮灑在畫布上。
麻醉/婦產雙專科醫師,詩人、雅石收藏家、攝影師、登山家。住院醫師時期曾於深夜遇到急產婦人,危急中為新生兒插管成功,深到自己不足,決心考取麻醉專科醫師執照後再完成婦產科訓練,並結合兩項專科所長發明「剖腹產加上拉皮去疤」。鍾情於詩,以「帥一生」(音同「帥醫生」)為筆名,出版過五本詩集。
「當今醫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病人失敗,但醫師成功。」他深信在救命的關鍵時刻,不能容許任何妥協的空間。當面臨抉擇時,他始終認為,醫者應要選擇那些能讓病人重獲新生的治療方法,而不是為了保全自己而選擇安全的道路——至少自己行醫至今,都是走在這條道路上。
由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北醫附醫及台兒診所,共同發起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劃,7月12日由首位結訓醫師──來自日本名古屋的整形外科醫師森田皓貴,分享在台受訓心得。森田醫師將於七月底學成歸國,透過訓練計畫善意的延續和傳遞,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療軟實力。
台灣生殖醫學先驅,現為輔大醫院婦女醫療副院長,發表論文逾300篇。成功完成台大第一例試管嬰兒、冷凍卵子試管嬰兒等重大成就。曾任亞太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生殖醫學會等理事長,推動台灣婦產醫學發展。40多年來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婦產科醫師,守護台灣婦女健康,助不孕家庭圓夢。
「教學是最重要的事,我一定要先把學生教好,帶領他們投入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礎,這樣臨床服務自然能會有好的結果。」楊友仕強調,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一定要把最好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當師父的絕對不要留一手,學生比你好,比你厲害,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