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胎兒─少子化論壇 探討女性生育權與健康權
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昨主持「拯救胎兒 x 少子化論壇」時表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今年的年度倡議包括四大項目,分別是妊娠中晚期終止妊娠與周產期安寧座談會、前置血管篩檢、植入性胎盤篩檢,以及正視少子化問題。他強調,新生兒是公共財,復育台灣人口是企業的責任,應把願意生養的人視為企業的寶貴資產,人口建設應視為政績,不能僅靠補助。
社團法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昨主持「拯救胎兒 x 少子化論壇」時表示,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今年的年度倡議包括四大項目,分別是妊娠中晚期終止妊娠與周產期安寧座談會、前置血管篩檢、植入性胎盤篩檢,以及正視少子化問題。他強調,新生兒是公共財,復育台灣人口是企業的責任,應把願意生養的人視為企業的寶貴資產,人口建設應視為政績,不能僅靠補助。
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不僅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是國安議題,連續幾年都在全世界生育率後段班。長期關注胎兒醫學及倡議的「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甫於2023年拍攝〈謝謝妳來當我的媽媽〉紀錄片、出版《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之後,日前核心成員聯合簽署「少子化五權宣言──從拯救胎兒開始,提出「少子化五權」,更想積極推動兼顧質與量的「人口建設」。
「尿道下裂」乍聽之下,只是尿道裂開的症狀,如果不是病友或病友家屬,很難想像尿道下裂將嚴重影響患者一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尿道下裂也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資料統計,發生率約為1/300,由於陰莖構造上的畸形,不但在外觀上造成父母親很大的擔憂,更因為許多病友不願站著小便,造成病童心理上的傷害;嚴重的尿道下裂若來不及青春期前進行矯正,因陰莖彎曲等症狀的緣故,也可能對日後的性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讓好事情發生」是張東曜投入胎兒醫學之後一直秉持的初心,透過遠距醫療的串連,能讓台兒的服務擴散到全台甚至世界各地,把「從拯救胎兒、正視少子化、到打造一個可以永續、生育友善、適合移居的樂土」作為核心,由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持續努力,聯合報有故事的陪伴與支持,使得好事的「發聲」能讓更多人聽見以及共鳴。
繼拍攝〈謝謝妳來當我的媽媽〉影片、出版《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之後,拯救胎兒計畫核心成員聯合簽署「少子化五權宣言──從拯救胎兒開始,積極推動台灣的人口建設」,提出「少子化五權」,共同呼籲國人及所有政治人物,除了重視「經濟建設」,更要積極推動兼顧質與量的「人口建設」。
台灣的少子化已成趨勢,而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除了生得少、家長也往往希望「生得好」,各項產前檢查幾乎成為懷孕的標配,也使得產前胎兒異常的診斷率越來越高。根據統計,每100個胎兒中、就有4個有異常。當準爸媽面對胎兒異常,留與不留都是極其困難的抉擇,而生育決策及終止妊娠又往往被視為私領域問題,也致使胎兒異常家庭的困境難以被社會大眾認識。
由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聯合報醫學有故事及台兒診所於26日中午12點在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共同舉辦「拯救胎兒專案記者會」,結合了《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新書發表會、〈謝謝妳來當我的媽媽〉紀錄片首映會,為台灣少子化問題提出不同面向的發聲。
《拯救胎兒:一個全人全程的醫學ESG》緒論中開宗明義提到,是透過周產期(胎兒)醫學、分子細胞遺傳學、臨床遺傳學等專業醫學,結合產前診斷、遺傳諮詢、高層次超音波,以及相關科別醫師跨科會診,讓家庭面對胎兒異常時,可以在理解之下做出適當的決策,也讓新生命不被輕易放棄,以增進「胎兒生存權」、「女性生育權」、「嬰兒健康權」、「孩童教養權」及「女性健康權」五個面向的完整性。
隨著產前診斷技術的進步和普及,中期胎檢(俗稱高層次超音波)、羊膜穿刺等產前檢查,幾乎已成為台灣大多數孕婦的「標配」了。然而,當越來越多胎兒異常可以在產前被診斷出來,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準爸媽要如何做生命抉擇?留與不留,都是極其困難的決定。因此正確的疾病認知和妥善的產前諮詢,便是影響家庭決策非常重要的關鍵。
在亞洲每600個新生兒就有一位患有唇腭裂的症狀,以台灣2022年138,986位新生兒的人數來估算,全國大概會有199位患者,而提升70%的持續妊娠率,代表的則是最多可能拯救140個新生命。由此可見,產前的檢查和跨科別專家會診諮詢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拯救許多新生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