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判斷

辯證邏輯

醫療其實是一種選擇,醫師是選擇的提供者。我該做的是基於職責與專業,告訴病人我的「建議」,至於接不接受,則是病人的選擇。我說的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確,也不是不能被挑戰,所以醫療行為到最後,其實就是一個相信與不相信的「選擇」而已。

Read more

正向看待

醫療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各種意外與生離死別中度過,對於病情說明,我當然早就很熟悉該怎麼說,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可能發生的風險、可預期甚至不可預期的死亡,都必須說得清清楚楚,「風險告知」是外科生涯中一直被要求與訓練的一堂課。

Read more

講道理

「我來開診斷書,幾個月前掛急診的診斷書。」病人的父親說明來意,「然後請幫我註明『宜休養一個月』。」我把電腦資料打開,左手指有個2公分的傷口,在急診擦藥之後,之後來過我的門診一次。「這麼小的傷口,要休養一個月?不太對吧。」

Read more

社會問題

擔任外傷醫師這些年,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除了醫療之外,醫師必須承擔與解決太多的社會問題。從最常見的「病人想要多住幾天(在急診多待幾小時)」,就是醫療與保險問題搞在一起;先前的「巴式量表」,就是把醫療跟國家勞工政策綁在一起;「建議休養xx天」,牽涉的是勞資雙方的爭議…

Read more

哄小孩

在急診外科最刺激的是幫小朋友縫傷口,倒不是技術上有多難,而是必須克服小鬼的大哭大鬧,以及家長衍生出來的焦慮與不耐煩。所以我通常都會先跟家長打預防針:「等一下會很慘烈,你一定要把小孩抓好,你抓得越好我縫得越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