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3先進治療直接抗病毒藥的最後一里路:機遇與挑戰
台灣針對C型肝炎(Hepatitis C)的治療及研究,從30幾年前便已經開始展開,雖然相較歐美各國,台灣的感染率並未太高,落在約1~5%之間,但歷經數十年的研究,C型肝炎的治療終於迎來最後一里路,它的機遇與挑戰也備受學界注目。
台灣針對C型肝炎(Hepatitis C)的治療及研究,從30幾年前便已經開始展開,雖然相較歐美各國,台灣的感染率並未太高,落在約1~5%之間,但歷經數十年的研究,C型肝炎的治療終於迎來最後一里路,它的機遇與挑戰也備受學界注目。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根據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來健檢的民眾中,2003~2006年間只有15.7%看到逆流性食道炎,但2019年的統計已經高達35%,等於每3個人就有1個。早年通常以藥物治療,到了近10年發展出新術式,使得受胃食道逆流影響的壓力世代,能在症狀上獲得有效的舒緩。
早在2015年左右,高醫大便是台灣第一個進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研究的團隊。團隊之一,目前是高醫岡山醫院院長的吳登強解釋,FMT就是俗稱的「糞便療法」,透過捐贈者的糞便,在經過生理食鹽水稀釋、過濾雜質,取出微菌叢,再進行植入治療。然而,考量還殘留部分異味,醫師大多採取大腸鏡、鼻胃管、胃鏡等方式進入腸道,盡量不靠近胃部區段。吳登強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從上面(口腔)走,即使導管放得很深,但還是有部分會跑到胃,旁邊人聞到大便味會很不舒服;而且從上面灌,太多還會嗆到的糗事。
過去對於晚期肝癌患者無有效的藥物,近年來陸續出現免疫、細胞治療等療法,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義聯集團醫學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主委李伯皇表示,「細胞本身是活的,具有智慧、可感應訊息」,並可因應需求自我增殖,作用於細胞或攻擊癌細胞,被稱為建構未來醫療照護的「第四根主要支柱」。
花蓮慈濟醫院於2003年啟用細胞研製中心,是第一間images/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也是全球第一個提供幹細胞用於腦中風病人的幹細胞研製中心,能做到分離T細胞球並冷凍保存技術。林欣榮院長表示,透過創新研發的醫療方式,帶給病人與家屬新希望。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在2019年6月成立細胞治療中心,推展特管辦法相關的臨床服務,積極研發與啟動多項多中心的臨床試驗。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mRNA CAR-T新藥已獲得美國FDA核准,將肺癌、乳癌、大腸癌等進入人體臨床試驗,有助於未來癌症精準治療,嘉惠更多病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於2023年引進多項尖端新式儀器設備,包括啟用達文西第四代Xi機器手臂等。達文西手術專家王照元院長強調,達文西手術系統的進化,不僅在於硬體設備的升級,更是醫學領域的革新,第四代(Xi)機型的引入,可為微創手術領域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援。
為何外科會需要AI呢?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蔡宗廷說,外科可以讓AI深度學習,藉由人工智慧AI的運算、3D列印的技術製作個人化的微創定位導板,協助醫師群們面對高難度、高精密度手術時,做出最適宜的判斷,讓手術精準進行的精準醫療。
人工智慧(AI)應用在醫療輔助臨床診斷上,可加速醫師確診時間、提升準確性,有助解決醫病比例失衡、醫護人員超時工作、醫學研究成本高昂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自2016年起,中醫大附醫即設立「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動AI科技的進程。
國內首位以主治醫師研究員身分跟隨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學習的鄭勝峯教授,是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他表示,他的老師魏福全院士所倡議、世界首創的「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病人安全的time out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