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大數據

蔡政宇提出GBM治療新策略

蔡政宇說,早年的基礎研究因為過於針對個別性,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窘境。2015年美國響應精準化醫療,提出要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人,做正確的治療,不是所有藥物都一體適用在所有療程,而精準化醫療最重要的精神便是大數據,透過大數據的整合才能有宏觀的想法和更適切的治療。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AI智慧醫療發展

洪子仁:是投資而非成本

洪子仁強調,智慧醫療絕對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醫療的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這是韓國智慧醫療環境比台灣更好的原因。例如這幾年醫護人員難找,更大原因是醫療機溝沒有能力幫醫護人員加薪,健保資源日益惡化,雖然營收賺錢,但本業虧損的醫院能否永續經營?是目前留給當代人考驗的課題。

Read more

外科聯合學術演講會

再生醫療雙法受矚目

「再生醫療」係指利用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以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之製劑或技術。石崇良對再生醫療專法做出期許,希望法規能與現實接軌,滿足病人需求並保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時促進生技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Read more

減少手術室碳排

外科醫學會達共識

Dr. Raval建議,這是個必須「由上到下」來推行的政策,由醫院的管理階層達成共識後,再逐漸向下落實改善。他呼籲醫師,身為醫療器材的使用者與決策者,醫師能影響整個供應鏈,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產品,才能一起為病人與下個世代打造更友善的未來。

Read more

外科醫學年會在高醫

公益攤位最暖心

3月18、19日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舉行的「112年度外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會」,除了展現台灣醫療專業的好,同時善盡「醫者仁心」的情懷,特別設置9個公益攤位,讓參與這場學術會議的來賓也能夠到各個攤位參觀並選購商品,以實際行動支持公益。

Read more

陳肇隆院長:多元整合

增進癌友移植後存活機會

「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以貴賓身分發表‘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Excellence Through Versatility’專題演講。他強調,在面對高惡性度或局部侵犯血管、膽管的肝癌患者時,在移植前,施以質子治療或釔-90經動脈放射栓塞,再配合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載藥微TAE等降期治療,確實可有效增進癌友移植後長期無癌存活的機會。

Read more

伊利諾大學醫學院參訪北榮、陽交大

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醫學院於2015年由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Carle Health醫療體系合作創建,目前有近160名醫學生和600多名臨床和學術教師檳分校醫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工程為基礎的醫學,與臨床醫學結合,提出全新的醫學教育制度的創新變革與工程醫學的發展。

Read more

鄉道難

台灣地狹人稠,交通建設完善,各縣市也都有公車客運服務,以新竹縣山地尖石鄉為例,數十年前客運一天可有23個班次,現在只剩4個班次,車次變少,間距變長,也影響搭乘意願,惡性循環。民眾如果住在沒有或少有公車客運經過的社區,又買不起車、不會開車或家人沒空開車,出行依然是個大問題。

Read more

讓台灣醫療的好被看到

張必正醫師:三管齊下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台灣醫師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後疫情時代台灣醫師會的國際參與〉為題,闡述台灣醫療的好、新冠(COVID-19)疫情期間防疫做得好,不僅要設法被世界看到,更要努力確保台灣在全球各種衛生組織的名稱與地位,積極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