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花落知多少-陳克華花的主題展
時間:2022年10月5日至10月29日(下午三點至九點,星期一公休)
地點:M藝廊(台北市麗水街13巷7號)
座談: 10月15日下午三點
與談人:陳克華(畫家、詩人)/江欣惠(策展人)
1990年代科技的進步,尤其在內視鏡影像合成及電燒機,各種器械的科技已經成熟。開始了傷口小、手術時間短、廣受醫生及病人喜愛的微創手術浪潮。當時在美國、日本的台灣醫生,他們在這方面也有相當傑出的成就,因此我就邀請他們來台灣推展這方面的手術,進而有了這個學會的創立。
「第二十二屆亞太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治療醫學會(APAGE)學術年會」與「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TAMIG)年會暨會員大會」,於10月1至2日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線上線下共吸引全球二十餘國婦科專家參與,總統蔡英文與衛福部長薛瑞元蒞臨開幕儀式。
小時罹患小兒麻痺,受到醫護人員照顧後,立志成為醫師來幫助與他一樣的人。25年來積極從事公益服務,為特殊教育兒與身障者辦過電腦研習營、音樂治療、免費健檢等,之後更與太太宋立蓉成立「生命勵樂活輔健會」,積極推動手搖自行車運動,鼓勵身障者走出戶外,迎向海闊天空。
就小兒麻痺患者來說,身體過度使用會產生損傷,不使用會肌肉萎縮、肌少症,甚至人際疏離。「我一直在想,什麼才是適度使用?怎麼使用?」直到他與太太宋立蓉第一次搭上手搖車,只要一用力就能不斷前行。宋立蓉說,「風一直打在我臉上,讓我覺得自己在奔跑,感動到一直哭、一直哭。」
這位15歲青少年的血癌病人的整個病史並不是罕見。也有不少個病人在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之後就跑去使用民俗療法;當疾病惡化,再度回到醫院時,常常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在台灣行醫時,這樣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會碰到。碰到有高治癒率的癌症,如果病人及家屬失蹤失聯,可能就喪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契機。
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對癌友家庭而言,是全家人的事!中壯年罹癌人口攀升的同時,衍伸出癌友與家庭成員經歷因罹癌所造成的新家庭角色分工與任務;未成年子女必須學習因應父母罹癌的衝擊、癌友也不知如何與子女溝通病況,傾聽他們的感受、更衍生出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和經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