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引言

我將本書構思為一個嚴肅的教學工具。無論是學生,還是講授精神分析療法的教師(指導者),或是任何想要研究精神分析這項技術性工具如何應用於改善個體生活之上的人,都是本書的目標讀者。根據經典精神分析的觀點,只有精神官能症患者才是可以被分析的。但是,我們發現,佛洛伊德的某些患者,他們的問題其實比典型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要來得更多。顯然,自從精神分析成為一個職業以來,走入精神分析師辦公室的患者們,可能有著多種類型的精神病理,具有不同類型的人格組織。1953年,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其中包括安娜.佛洛伊德)曾一起商討過「精神分析範圍的擴展」(A. Freud 1954; Jacobson 1954; Stone 1954; Weigert 1954)。在討論之中,安娜.佛洛伊德向眾人發問,「假設有這麼六個年輕人,他們都有著美好的前程,只是在享受生活和自我效能方面受到了相對溫和的精神官能症之擾動;另一邊則是只有一位邊緣性個案,他也許能夠被我們所挽救,免於餘生都在福利機構度過,但是也有可能挽救不了。那麼,分析師是要選擇協助讓那六個年輕人恢復健康,還是選擇花費同樣多的時間、遭遇同樣大的困難、付出同等程度的努力,去幫助那一個邊緣性的個案呢?他們該如何選擇?」(A. Freud 1954, pp.610-611)。安娜.佛洛伊德傾向於去治療精神官能症患者,而不是苦苦掙扎於新的技術難題之中。而如今,在精神分析師和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師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那些所謂自戀型和邊緣型人格組織的患者。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起,精神分析已然開始面臨利奧.蘭蓋爾(2002)所說的「多元主義(pluralism)的生長」(p. 1118)。其實,即便是在佛洛伊德的時代,也總是有著不同的精神分析學派,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可能是太多的學派,或者說,我們感覺到,它們之間的競爭已經成為精神分析團體內部的一種爭鬥。每一種新的「學派」和趨勢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分析師。阿諾德.庫珀(2006)潛心收集他們的觀點,以及他們留給批判者們的印象,並出版了具有權威性的報告。我們看到,即便是那些關鍵的精神分析概念都受到質疑和辯護。這裡便有一個例證:佛洛伊德(1914)認為,壓抑理論是一塊基石,支撐著精神分析的整個理論結構,而彼得.馮納吉(1999)挑戰了這個觀點。馮納吉認為,精神分析師不應當再致力於挖掘那些被掩埋的過去,讓它們重見光明。他認為,精神分析的技術不應當聚焦於「考古學的隱喻」(p. 220);相反地,精神分析師應當僅僅依靠現在當前的移情來開展工作。據他的觀點,如果精神分析師想要獲曉「患者的內心到底在發生些什麼,他們會遭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瞭解)他們到底是如何以移情的方式與我們共處」(p. 217)。哈樂德.布拉姆(2003)則對馮納吉的論斷發出了強烈的質疑。布拉姆認為,「脫離患者的生活故事,包括他們所受的教育、家庭和文化,以及他們的性格,移情是無法被充分理解的,反之亦然」(p. 498)。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在不同的國家與新一代的精神分析師們一同工作,我時常注意到,他們總會投身到這種或那種學派的精神分析思想之中,他們之間那種固執的「競爭」讓我感到困惑。新出現的這種「多元主義的生長」,有它的益處,也存在著隱患。我認為,質疑某些經典的假設,引入某些新的方式來理解人類的心理,是一種增長而變得豐富的過程。然而,這種新的「多元主義的生長」有時是支援了一種抵抗的力量,阻止我們去深入考察潛意識的材料。我開始覺得,讓經驗熟練的精神分析師詳盡地由始至終敘述精神分析的整個過程,對於闡明他們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概念,以及他們如何去分析沙發上的人們,是有必要的,而不是躲在各種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和術語背後。

在本書中,我將會由始至終地呈現精神分析的故事。在講述這些精神分析故事的同時,我還會寫下在傾聽受分析者述說並照看分析過程之時我腦海中出現的東西。我希望,這種途徑可以令學生和教師更加聚焦於如何看待臨床資料、如何以心理動力學的方式理解它,以及如何以治療性的方式作出回應。教師可以有機會將他們自己實施精神分析治療的方法與本書描述的內容進行比較。學生則可以學會質疑我或者他們自己實施精神分析的方式。

不同的個體可能會具有不同類別的人格組織,其潛意識幻想也會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便是:當我們面對不同的個體時,應當採用怎樣的精神分析技術。我會詳細地說明分析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的臨床表現,以及分析那些具有不同類型內在結構的個體時,我在技術層面所進行的修正。本書的第一個案例,其人格組織處於精神官能症層級。

本書的其他個案則有著更為複雜的問題,或者說,他們的人格組織處於更低的層級(level)。讀者可能會發現,我支持上述哈樂德.布拉姆(2003)的觀點。我會盡可能地試著去瞭解受分析者(患者)的生活故事,包括他們接受的教育、家庭環境以及不同尋常的童年事件等,以圖更好地理解移情以及反移情的發展。在本書之中,我也會詳述文化、宗教、歷史事件、潛意識幻想以及代間傳遞(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s)等因素對個體內在世界的形成以及分析歷程的影響。我會尤其關注外部事件和內部事件的相互糾纏。 雖然每一位分析師都有著不同的工作方式,而這也並不令人意外,但我們在這條道路上行走的大致方向必須是一致的。我們必須仔細地檢視我們與患者行走的道路,並對自身在技術方面的考量進行理論性的解釋。如果呈現我自己的臨床以及技術資料而為比較與討論開闢了一條道路,我將深感欣慰。

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作者:沃米克.沃爾肯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1/11/18
購買連結:博客來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甘願做戇人:良醫牧師謝緯的醫療交響曲

解鎖往事陰影,走出複雜性創傷:精神科醫師以EMDR和SE療法,陪你擺脫創傷,覺察正向自我

癌後康復:我要回歸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