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vs 偏方與健康食品 戰役分析 ── 醫護人員為何要公開發言?

文/陳和謙醫師

高血脂患者在診間的一句話:「我想先吃完買的紅麴如果還高的話再吃藥」,令我萬般感慨,於是寫下了上一篇文章:

血脂肪高怎麼辦,該選降血脂藥還是紅麴健康食品?── 你也被課認知稅了嗎?

在說明紅麴功效前,前情提要介紹高血脂、statin 類藥物,與臨床的強弱效之別,希望一般民眾也能瞭解醫護人員到底為何抱怨 ── 我們花多少時間學醫學,抽血看報告解釋開藥,然後賣健康食品的卻在外面大規模給人洗腦,增加我們的解釋成本?馬的咧…自己賺了錢,卻丟爛攤子給醫護人員,真討厭這些廠商!

許多人責難廠商、批評政府,感嘆台灣醫療太便宜,民眾易騙難教。

然而,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卻令人久久不能釋懷。

公開說出服用健康食品不明智,是件冒險的事嗎?

首先,我想澄清的是,紅麴一文中,自己從頭到尾都沒有攻擊產品本身,沒有說「娘家大紅麴」是一項糟糕的產品,沒有說它謀財害命,根本不應該出現在世界上。

沒有。

文章論述非常克制,甚至還特別有句話說:「健康食品本身沒有問題」。

文中僅僅陳述「健康食品降血脂效果不如降血脂藥」的事實 (fact),並提出批評「特定情境」的觀點 (opinion) :

在疾病情況下,仍選擇服用健康食品來「治療」,很不明智。(論述A)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讀者卻不是這樣理解的。

許多人的結論是 ── 健康食品根本就是個騙局,又貴又沒效,廠商只是在課民眾的認知稅!政府應該來管一管才是!

換言之,許多人認為:

即使在健康狀態下,購買健康食品來「保養」自己,同樣也是不明智的。(論述B)

這是一個比原本文章更進一步、更嚴格的論述。

怎麼回事呢?

當然可能是文章寫得不夠清楚,讓人誤會成B的意思,這點作者需要檢討。不過,會不會是讀者在聽完論證A的臨床邏輯後,自行省思,得到B的結論呢?或其實許多人心裡早已認定是B,只是聽完A的論述後,滿懷激動拿文章來佐證內心所想呢?

所以才特別為我擔心,認為我太直接、講太多了,這樣不好,容易給自己帶來麻煩,最好是把產品名稱碼掉。

我由衷感謝這份關心,卻不知如何是好。

身為醫生,不過是把平常在診間的想法,公開說出來:「當你膽固醇高到破表,還吃『娘家大紅麴』而不吃藥,根本是被課『認知稅』而不自知!」這樣,是詆毀廠商,需要低調?是擋人財路,應該避免?最好還要發表不自殺聲明?

COVID-19 至今在全世界已經感染了 1.5 億人口,300 多萬人因而喪生。台灣成功阻絕疫情擴散,被公認是地球上最安全的地方。即便如此,這塊土地上,醫學真相若與廠商利益牴觸,這時,如果醫生說實話,卻是一件「危險」的事嗎?

我漸漸、漸漸地察覺,原來我們仍活在醫療的白色恐怖時代裡。

心,還沒解嚴。

在臨床,醫護人員常常只能講場面話

臨床有時候實在辛酸,醫護人員即使看見真相,也只能把真實想法藏在心裡。不能說,不願說。

不能說,怕赤裸裸的事實引發認知失調,激怒無法承受真相的家屬。

只要惹惱一個不理性的人,一次就好,他不好過,你接下來的日子也別好過。

你不但在長官眼裡,成了汙點員工,法律賦予家屬的興訟權,更成了你的項上枷鎖。

不願說,覺得即使說了大概率也沒用,遇到兵時省得自取其辱。

你跟他說,這種保健食品沒有效。

他跟你說,醫生你怎麼沒有吸收臨床新知?


安寧病房一位癌末的奶奶,呼吸很喘、十分難受。

「孝順」的兒女堅持不要給媽媽打止喘的嗎啡,認為「夏枯草」才是正解,準備夏枯草的粉末讓她按三餐吸。

有一回,趁兒女不在,奶奶偷偷告訴外傭,求她跟護理師說,讓護理師給她打止喘針。因為奶奶知道如果再跟她兒女講,他們也只是拿更多的粉末給她吸。

這時候,你是醫生、是護理師,是要偷偷幫奶奶打能止喘的嗎啡,還是不打?

打嗎啡,奶奶死了,兒女說是你害的,要調護理記錄出來告你。

不打嗎啡,你和奶奶的人生將墜入煉獄,烈火炙燒她的身體,烤你的良心,使你倆痛不欲生。

稅,課在癌末的靈魂上。

稅,課在醫護人員的內心深處。

該怎麼辦呢?


「我媽癌症,朋友送了這個、這個和這個,我也買了這個,請問現在可以給她吃嗎?」

「我爸背痛,他已經吃很多年的這個,效果很好,只要一不吃就繼續發作!」

對偏方與健康食品,醫護人員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一種通用說法,既不傷和氣又不違初衷,從醫院大老到菜鳥醫學生,世世代代傳承。

「只要不傷身,您都可以試沒有關係!」

打從進臨床以來,這句話不知已聽過多少回。雖然許多醫護人員嘴上總這麼說,但卻非真心如此認為。

這不過是一種委屈的妥協、求全的退讓。

眼看山河傾頹,天下恐怕是守不住了,只求白色巨塔裡,能留有醫學的最後一寸淨土。

期待你到醫院後,至少能接受到正規治療,讓藥效起作用。

其它的不管了。任蠢風吹野火生,在醫院外頭亂燒,就隨它去吧!但一旦進了醫院,我們就得滅火,易燃物你通通給我拿走。

所以有了這句話:

「您母親現在接受化學治療,不建議讓她同時服用其它不明成份的藥物喔~」

「喔~沒關係,我吃的這個不是藥,是健康食品!」

「噢…好。」

偏方與健康食品如何影響醫療

醫護人員在臨床扛著包袱,不得不忍氣吞聲,那下班後呢?

除了私底下一直怪廠商、一直怪政府,我們是否能公開發言?

怪廠商不是辦法。廠商雖然順著本能向錢走,但他們未必就泯滅人性、邪惡至極。他們知道的未必比民眾多,可能還覺得自己是在幫助社會。

怪政府不是辦法。政府不過是一群人的組合,公務員未必就尸位素餐、辦事不力。即便人人懷有良好願望,一條龍串起來,理想常常也難以成真。

不論廠商或政府人員,他們都面臨一項極限 ── 正確醫學知識不足

廠商不知道,銀杏既然可以增加末梢血液循環,那說它有助腦循環、可以通血路保養大腦、延緩失智,有何不對?紅麴既然含降血脂的成份,把它提煉成保健品販售,為何不可?

一般公務員也難以區別,宣傳標語中哪句誇大、哪句屬實。也缺少一個客觀、明確的標準,區隔「廠商觀點」與「科學事實」。

所以業者說法愈誇大、功效愈獵奇,愈能打動人心,信的人就愈多,產品就愈容易賣出去,使銷量提高營利增加,也就愈有錢再繼續打廣告行銷,進一步增加品牌知名度,然後相信的人就愈多、產品賣得就愈多……

(圖/陳和謙提供)

這是業者的獲利循環。

病人呢?

病情愈嚴重,臨床預後愈悲觀,患者與家屬的絕望感受愈深,愈想尋求奇蹟,就愈容易被說法誇大、功效獵奇的標語吸引,愈可能花大錢購買偏方而放棄正規治療,延誤病情,使病情變得更嚴重。

(圖/陳和謙提供)

這是病人的病情惡化循環。

醫院呢?

病人人數愈多,臨床業務時間增加,花在個別病人和家屬身上的時間減少,患者及家屬對疾病和治療的瞭解就愈少,對正規治療的信任度就愈低,也愈容易聽信偏方、放棄正規治療,使病情進一步進展、惡化,出現症狀到需要就醫。

(圖/陳和謙提供)

這是醫院的醫療崩壞循環。

三個循環,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圖/陳和謙提供)

業者的獲利循環愈滾動,病情惡化與醫療崩壞就愈嚴重。

怎麼辦呢?

傳遞醫學知識。

醫護人員公開發言,重要嗎?

三個循環對社會影響深遠,唯少數人卻不受影響。這群人,就是擁有臨床醫學知識的醫生。

有了醫學知識,當廠商誇大功效時,就不會被荒誕不實的說法給誘惑。

有了醫學知識,在病情惡化時,就不會為了尋求奇蹟而採信偏方。

有了醫學知識,在當科醫師沒時間解釋時,也仍能掌握疾病與治療背後的邏輯。

所以才免疫,才百毒不侵。

讓更多人擁有更多醫學知識,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至少比向廠商罰款還有效得多。

所以特別需要醫護人員(尤其醫生)公開發言,用民眾聽得懂的語言,說明為什麼這樣、該怎麼做才好,以對抗偏方與健康食品之亂。

畢竟,若掌握醫學知識的人都不發言,民眾還有什麼方法能知道哪些產品該不該買呢?自己去讀 paper 嗎?

解決問題的鑰匙,一把在廠商的口袋裡,叫道德。一把在政府的皮包裡,叫法規。還有一把在醫護人員的白袍裡,叫發言。

很遺憾,廠商和政府的兩把鑰匙常常找不到,但若專業醫療人員自己也把鑰匙給搞丟,沉默無所作為,最後開不了鎖時,又能怨誰?

所以作為醫療團隊一份子,當同伴鼓氣勇氣發聲時,如果想幫助他,你可以一同附和、借勢發言,但儘量不要出於好意建議他保持沉默 ── 否則反倒像是廠商派來的臥底。

醫護人員公開發言,為何不危險?

你說,不行啊!敵在暗我在明,自己還有配偶和小孩,人身安全得先顧,哪有餘裕為理想承擔風險呢?

說得沒錯。只是這不禁令我想起一本書:《自願為奴》。

這本書是一篇比較長的哲學論文,核心理念是:

「暴君不過也只是雙手雙腳的一個普通人,沒有凌駕於他人的絕對力量,暴政必定是建立在人民普遍的同意之上。所以,推翻暴政其實無需流血,只要大家(同時)收回原先賦予統治者的權力,不『願意』再服從體制,暴政自然便會瓦解。」

一開始接觸作者的想法時,覺得他根本是瘋了。但經過哲學老師引導,並深思多時,即發覺書中所言不假。

偏方與健康食品在醫療市場上長期稱王,占領民眾健康認知,干擾正規治療的同時又從社會根部吸取血汗錢,何嘗不是建立在人民普遍的同意之上?

建立在不懂之人的「相信」,以及懂的人的「默許」上。

爸媽從小教導我們不要擋人財路,社會新聞使我們安份。學習專業讓我們領悟學術浩瀚與自身渺小,師長前輩都沒發言,自己還有什麼立場跳出來講話呢?況且,何必跟「俗人」一番見識?不如歸去,寫 paper 比較實在,能一磚一瓦築砌一世英名,或至少默默在角落奉獻,成為病患眼中的好醫生。

曾幾何時,我們習慣醫療的話語權被外行業者奪去,對自身發言及抵抗的自由已然感到陌生,甚至難以察覺自身幾乎已陷於奴役狀態?

這一天,醫護人員該想起被業者支配的憤怒,以及囚禁於巨塔中的屈辱。

重點不在革命,而在於停止對廠商的「供給」。只要不再沉默、不再默許各種浮誇的宣傳標語,業者就沒有那麼大的唬小空間,亂象自然就能縮減、消除。

一般民眾才不管學術文獻的證據等級!才不懂保健成份的醫學概念!比較多人在說的、聽過比較多次的,就是更值得相信的。既然如此,那就讓醫護人員也都站出來說吧!

當十位、百位甚至千位醫生,都站出來說膠原蛋白不論吃或擦一輩子皮膚都不會變嫩,都出來說高血脂的情況吃紅麴會擔誤病情,徬徨的民眾就無需再繳那麼多「認知稅」。

而當醫護人員齊力協力、集體發言反抗,業者又還能針對誰呢?

總結

健康食品是否真的可以用來保養身體,是個有爭議的複雜議題。但能肯定的是,至少在疾病情況下,只服用健康食品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擔誤病情。

臨床受限於各種因素,醫護人員即使心中已有定見,也常常難有話直說。

但把「寶寶有話,但寶寶不說」這樣的習慣,帶到下班後的公開場合,便會淪為不肖業者的助手。只要醫護人員不說,正確醫學知識無法傳遞,迴圈就會啟動,開始三個循環:不肖業者獲利放大,病人病情惡化,醫療加速崩壞。

公開發言真的危險嗎?提出醫學上「有爭議的觀點」,減少廠商在模糊地帶的獲利空間,或許有些冒險。但如果醫護人員指出的,是攸關公共利益的「學界公認事實」,且不只一個人說,而是一群人一起說,那還有什麼危險的可能呢?我不懂。

我只知道 ── 我們今天做什麼選擇,明天就會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願從這一瞬間開始,我們的身體都能停止顫抖。戰鬥吧!讓我們齊心進擊,匯聚出巨人般的力量擊碎城牆,奪回本該擁有的自由。

本文經陳和謙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醫生 vs 偏方與健康食品 戰役分析 ── 醫護人員為何要公開發言?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不婉轉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