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醫病平台 符傳孝(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教授、紐約亞美醫師協會名譽資深副總裁)
【編者按】本週是針對美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大規模射擊案,邀請醫師發表意見。符傳孝醫師定居美國將近半世紀,認為這問題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希望醫界與社會大眾正視這社會問題,政府也能未雨綢繆提出防止社會暴力的政策。
5月15日爾灣台灣人長老教會仇恨犯罪槍擊案,鄭達志醫師毫不猶豫的挺身企圖制伏惡人,英勇捨己。這讓我想起2001年的911,聯合93號航班被劫持墜毀之前,機上乘客發起還擊暴徒「Let’s Roll」的口號。雖然惡行常會發生,但在關鍵的時候,總有人「當仁不讓」。好在有這種利他行為,讓我們對人性不至於會完全絕望。
不管那裡,有人就會有爭論,但在美國,這些人更容易用槍來發洩不滿。不久前的6月24日,德克薩斯州烏瓦爾德的一所小學教室裡,一名18歲的少年用他的類突擊步槍,殺死了19名兒童和兩名教師。這是美國今年第27次的學校射擊。
據統計,1998-2019的21年中,有4人或更多人死亡的大規模射擊案,美國特多,共有101件,遠在其後的是法國8,德國5,加拿大4。我們也知道,哪裡槍多,槍擊案也多。美國人槍最多,每百人就有125支,每10萬人有4起兇殺案。其他歐洲國家,每百人有50支,每10萬人有1起兇殺案。
如果包括多過4人受傷或者死亡的事件,那麼美國到今年6月就有212次。2021全年有693件,2020有611件,2019有417。
因為不需要用在狩獵或自衛,美國在1994年通過對攻擊性武器的禁令,以為這立法可以減少大規模槍擊事件。但這些恐怖事件,雖然引起媒體和大眾的特別關注,實際上用步槍射擊(包括突擊步槍)的案件還是少見,總共佔不到所有槍擊案的3%比例,而且大規模射擊案中用的武器,絕大部分還是是手槍。在死亡人數最多的10次事件,有5件是涉及更改過的AR式突擊步槍。雖然突擊步槍的買賣在美國民間已經完全禁止,但這禁令不能讓政府收回美國民間還留存(已賣出去)的150萬件攻擊性武器。又經過設計改變,通過禁令漏洞生產的類突擊步槍也能合法的買到。
很多美國人認為槍枝就像手機一樣,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工作和娛樂的工具。他們認為自己帶著槍,會負責任地應用於狩獵自衛。所以反對完全禁槍,不認為因為有些人的不負責任而放棄他們的權力?在美國,要立法禁止任何民間槍支的買賣,收回民間已經留通的所有槍支是近乎不可能。不過,這18歲瓦爾德,在法律認為他沒成熟到可以購買啤酒的年紀,就能夠合法地購買、擁有槍支,是值得美國民眾深思,需要改變的一條法律。
2021年因為槍擊死亡的人,絕大多數都涉及手槍,60%以上是自殺,剩下則是街頭或家庭中發生的暴力行為。這許多事故不在大眾的視野內,不易知道手槍是大部分槍擊死亡的凶器。
槍擊案,兇手的動機不一。有些是政治原因,罪惡、暴力、搶劫,或者精神不穩、憤怒,因而用衝動、不理性的發洩去傷害他人。槍支只是一個最有效,最容易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已。在少有槍支的國家,大規模刺傷案,用刀自殺、他殺的事件明顯的增加。限制精神不穩,未成年的少年購買、擁有槍支,可以立法。卻也不能確保這些人沒有機會非法取得槍支作案。
社會的暴力行為增加的一些原因,是因為社會孤立,和他人接觸交往越來越少。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從未與鄰居互動過;絕大多數年輕人表示,他們在網上花費的時間比親自與朋友見面的時間要多。家庭生活的破裂,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有人認為在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下,孩子們被剝奪了長輩應該提供的紀律、結構、權威榜樣和認同感。如果在沒有父親陪伴的情況下長大,更會表現這種衝動、不理性,而訴諸暴力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學習承擔責任。他們需要被師友影響,讓他們不被孤立、不被欺負,遠離成為憤怒,焦慮和抑鬱的「孤獨者」。
不久前的6月8日,26歲大學畢業的羅斯克,遠從加州開車到東部維吉尼亞州聯邦法官卡瓦諾的家,意圖破門而入去槍殺他。為的是卡瓦諾可能提議要推翻合法墮胎的條例,而羅斯克這樣作會讓「自己的生命有目的」。所以,要解除大規模射擊案,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如何培育正能量、承擔責任,讓大眾不會以暴力、槍擊來發洩不滿、憤怒、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本文經醫病平台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