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開心了!我連續爭取了4年啊!中央剛剛宣布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納入健保,南台灣大腸直腸癌患者不必再擔心達文西手術費太高了!」
壬寅年臘八的前兩天,南下艷陽暖照的屏東,和部立屏東醫院(屏醫)院長王照元在院長辦公室初次見面,兩人好像都還沒坐定呢,王院長立即熱切地?報一個大好的消息:中央健保署剛剛宣布了,新增17項達文西手術費納全民健保給付,新制最快明年3月1日上路。接著,他忙不迭地拿起自個兒的手機,迅速搜尋當天的新聞報導並馬上轉傳。
「我太高興了,爭取了四年,達文西手術費終於納保了!」戴著口罩的王照元,聲調裡透露出他那無比的興奮與喜悅,眉目間藏不住他那滿滿的欣慰與感動:「謝謝李伯璋署長、謝謝審查委員,謝謝所有一起努力的醫界夥伴們。」他那眉飛眼笑的致謝詞,差堪比擬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接到獎座的最佳男主角。
12月28日的即時新聞如此報導:去年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灣胰臟醫學會等多個醫學會陸續向健保署建議,「肝部分切除術」、「肺葉切除術」、「低前位直腸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手術,經醫療科技評估(HTA)評估具安全及療效實證。健保署表示,經討論後決定通過「肝部分切除術」等17項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手術,預計最快明年3月1日公告實施,推估近千人受惠,而依手術類別不同,最多可省下16萬多元手術費。
事實上,台灣自2004年引進達文西手術,迄今已有21種疾病可以使用達文西手術。期間,經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提案,達文西手術最常使用的攝護腺癌,終於在2017年納入全民健保部分支付項目。之後,包括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台灣機器人手術、台灣胸腔外科、台灣胰臟等醫學會,或個別發聲或聯合倡議,接二連三爭取擴大納保達文西手術項目,其中,在2018年擔任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王照元更是不遺餘力,為腸癌患者爭取納入,因此,他為努力有成而感到欣喜。
相較於傳統開腹或是腹腔鏡手術,執行達文西手術,只要一名外科醫師就可操作多隻手臂,且具有3D視野,術程更精準。對病患來說,達文西手術傷口較小,可有效減少輸血量與疼痛、縮短住院天數、降低感染風險、術後恢復速度較快、身體負擔較小,是種進階有效的手術選擇,但價格昂貴,一台刀高達約30萬元,因此,王照元一直強力訴求健保可以有條件開放給付,以嘉惠更多病人。
翻閱台灣達文西手術的簡史,不能不提王照元。他不僅是南台灣達文西腸癌手術的一把手、創下全台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達文西手術九年逾600例的歷史紀錄,同時更和他的團隊盡心竭力,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醫)在2020年6月獲得國際原廠認證,成立全台第一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供國內及亞洲各國醫師前往學習操作技巧,王照元是主要示範醫師,而他絕不藏私,也因此傳出了好口碑。
49歲學達文西 讓高醫發光發亮
一般醫師30多歲開始學達文西,王照元49歲才學,為了精熟技術,他格外用心。高醫在2013年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同年4月,他就用達文西為病人手術。「第一次為病人動刀,為了求好,整個過程戰戰兢兢,從早上八點多開始,一直晚上快十點結束,超過12個鐘頭,開完刀,整個人都快虛脫了。」
從結果來看,王照元果然沒讓賴文德院長失望。
「我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王照元認為,最大的圖報,是把醫術學好,把病人治好,讓他服務的醫院發光發熱。
「只要是錐子,總是藏不住的」!也許就因為主動學習、用心醫術的態度被看到,以及勇於任事、積極創新的能力被肯定,八年前(2014年)賴文德院長拔擢王照元為副院長。「當時我跟院長說,先生(對老師的尊稱)!比我資深的學長、優秀的醫師有很多,您有沒有選錯啊?」賴文德院長回答他:「我已經看了很久,就你,最適合!」
「就你」!成為家族首位醫生
「就你」!時光倒退,回還在讀在高雄中學、理個學生平頭的那時彼刻,王照元之所以會選讀醫科,與其是出自父親的期許,毋寧說是神明「就你」的指示。
「爸爸跟我說,我們家族都沒有人當醫生,你要不要當醫生?」當時一心嚮往當工程師的王照元覺得,當醫生工作應該非常無聊乏味、生活應該非常平淡無奇,於是就和有虔誠民間信仰的父親商議,並達成了「先請問神明看看」的共識。
不記得是何年何日了,但父子倆前往參拜的台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王照元倒是記憶深刻。在虔誠參拜之後,開始跟代天王爺擲筊問事,包括適不適合讀醫科?會考上醫學系的第幾志願?結果是連續六、七次聖杯,「除了明確指示適合念醫科,還說會考上第三志願,結果應驗了。當年台北醫學大學(北醫)有些風風雨雨,我選填台大、陽明、高醫、中國、中山等醫學系,最後如神明所示考上高醫。」
南鯤鯓代天府建於明永曆15年(1661),距今360餘年,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范 府千歲五府千歲。由於靈驗事蹟很多,吸引了各地民眾前來分靈,至今全台已經超過1萬7000多座分靈的廟,因為分靈為數眾多,南鯤鯓代天府成了台灣的王爺總廟,香火鼎盛。
父母在不遠遊 深耕高雄
王照元考上高醫後,一直是用功念書、認真學習的學生,他用「乖寶寶」來形容自己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而且常常以大局為重。在接受住院醫院訓練時,他選擇胃腸外科,主要30年前胃癌病人多,是主流,大腸癌病人少,做大腸只有兩位年長醫師,等他當上總醫師時,胃領域的醫師已經太擠了,加上兩位做大腸的老醫師先後離開,就跟老師說:「我來做大腸好了,不然高醫的大腸就空了。」
「乖寶寶」認真負責的個性與作為,加上凡事從大局考量的視野和格局,王照元在高醫的表現一路受肯定,到台大醫院實習也被看好。實習結束後,台大大腸直腸外科王世名教授希望他留在台大發展,但王照元住南部的父母親身體違和,讓身為人子的他非常掛慮,為方便就近照顧父母,毅然讓出這大好機會,返鄉服務。
為了盡子女的孝心,王照元真心實意力行了《論語・里仁》篇裡「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自此之後,他一直留在高雄,持續在高醫拿到醫學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博士文憑,然後歷經高醫的外科學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曾任高醫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學術推動組組長、醫學院研發組組長及醫院的小兒外科主任、副院長。
埋首工作 驚覺兒女長大
王照元強調,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在行有餘力時回饋社會,是人生的意義,「我這麼做,也這麼教導我的兩個孩子。讓我很欣慰的是,他們都這麼做了。」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時許,日本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偏東1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發生規模8.4的大地震,是有紀錄以來日本規模最大的地震,伴隨而來的巨大海嘯以及餘震,為日東帶來大規模災害和衝擊,罹難、失蹤及受傷者近兩萬五千人。當聽到這樣的不幸消息,兩個孩子趕快拿出他們多年的儲蓄傾囊相助。
王照元的一兒一女,現今都在美國,大兒子和媳婦都在西雅圖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上班,女兒在南卡羅萊納州一家3D列印公司做事。他們都覺得老爸的醫生工作太過辛苦了,沒有人願意克紹箕裘,倒是女兒的公司做人造心臟、人造器官,勉強跟醫學扯上了關係。
「做醫生以後,我是別人眼中的工作狂,而我則一直樂在工作。」一直到孩子要出國了,王照元才赫然發現:「哇!孩子都這麼大了。」還好,趕在孩子出國前,他盡量找時間跟孩子們相處、說話談心,總算拉近距離,也建立了不錯的父情誼子、父女感情。如此美好的親子關係一直持續維持著,並沒有因為COVID-19疫情的阻隔而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
雖說王照元忙得無暇照顧、陪伴孩子,但他公而忘私的身教更勝言教,讓兩個孩子因了解而體諒、因體諒而敬重。當然,箇中有賢內助支持,更是功不可沒,「我非常非常感謝太太持家有方、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有時還要當我的情緒垃圾桶。」
全年無休 投入偏鄉醫療
時光和場景拉回2004年,當時高醫承接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生福利部)山地鄉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院方希望聚集一些熱心且願意犧牲例假日至偏遠地區服務的醫師,包括桃源、三民(現那瑪夏鄉區)與茂林等偏遠地區。王照元秉著一股熱血就毅然決然地接下外科負責醫師的角色。
「在高醫期間,我有14年深入山地鄉鎮,為弱勢的居民診療,多次經歷像原始人般缺水斷電的生活;而且14年中有13年的除夕都是在山地鄉過夜的。」
早期山路大部分是土石路,路況不佳,尤其夏天雨多,泥濘難行,車子拋錨、送修,是常有的事。期間,王照元發生過兩次車禍,還有一次大雨後土石流沖入車內的險況,還好吉人天相,車損人安。2009年莫拉克風災,山區雨量超過2500毫米,三個山地鄉對外交通完全中斷,高醫緊急應變,深入災區協助醫療救援,王照元也在第一時間進入重災區,服務災民,度過像原始人般缺水斷電的生活。
這一路走來十四個寒暑,其中十三個除夕都在山地過夜,「媽媽和太太不免叨唸,我都會告訴家人今年是最後一年不在家中過除夕夜……」。他無私無畏艱難的奉獻,於2014年獲得高雄市醫師公會高杏獎殊榮。
在2018年6月出版的《山地醫療紀念專刊》裡,王照元發表一篇〈十四餘載支援山地醫療之心路歷程〉的專文,描述了這段陳年舊事:只要想到自己是山地醫療的排班醫師,就覺得身為領導者更應該在此時擔負起此一工作,而這種精神的傳承,相信是高醫人一脈相傳對社會用心負責的態度。因此家裡的長輩從起初的不諒解到後來逐漸地接受,甚至於認同,因為他們知道高醫擔負起此一重任,必須靠一群願意默默地犧牲與奉獻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才不辜負社會對高醫的期許。
貴人提攜 跨入精準醫學範疇
高醫余幸司校長看到王照元這種以公務為重、使命必達的精神,非常欣賞,並大力栽培。余幸司校長在2006年至2012年任高醫校長,不遺餘力地推動跨領域資源整合,偕同該校兩位副校長葛應欽及鐘育志合力推動,設立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並於2008年2月獲得教育部「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計畫」連續三年每年新臺幣9000萬元重點補助,在環境醫學跨領域研究上引入了更多資源與人才。
「我的專業領域從原本的胃腸外科,邁入腫瘤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營養學和癌症分子標記,我可以服務更多的病人」
「余校長是我人生的貴人,因為他,我才有機會參與和中研院合作的台灣癌症研究計畫。」王照元緊緊把握住那四年從事研究的黃金歲月,專注分子生物學、生物標記及基因體等研究,不僅擴大了自身的研究視野,而且跨入精準醫學的學術範疇,專業領域從原本的胃腸外科,邁入腫瘤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營養學和癌症分子標記,「從此讓我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搭了橋,至今發表的論文已超過378篇,而且我偏好能夠用來服務病人、照顧病人的應用型研究。」
由於兼具深厚的學術涵養與豐富的臨床經驗,讓王照元得以率領高醫達文西手術團隊,與北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合作,八年蒐集605名直腸癌病例,發現接受達文西手術的第一至三期直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達91.1%,與國際頂尖醫療機構相比毫不遜色。這項研究成果報告,2022年8月刊登在SCI期刊《癌症(Cancers)》上,展現台灣卓越的手術水準。
擔任屏醫院長 超前部署
2021年8月30日,王照元借調擔任部立屏醫院長,任期三年。為了屏醫的發展,他馬不停蹄,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每天工作14、15個鐘頭,腦筋從來沒停下來過。「常常在洗澡時靈感乍現,迫不及待記下來。」
驗收他上任第一年的成績,占床率從原來的七成提高至八成多、服務量也增加16%,在所有部立醫院中排名從第六竄升為第四,「但這還不夠,永遠要追求第一。」王照元坦承,除了自律甚嚴之外,不論手把手訓練醫師開刀、要求子弟兵研究升等,或者帶領屏醫轉型,「我真的很嚴!」他笑著說。
「我們從事醫療工作,在在關乎病人的生命與安全,因此,不論做臨床醫療、基礎研究,或者醫院行政,容不得有任何的馬虎隨便、更絕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虛偽造假,必須以最高道德、最高標準來自我要求。」王照元嚴肅道。
由於屏醫是高屏地區唯一的傳染病應變醫院,在COVID-19疫情期間,屏醫開設的專責病房及病床數量都居屏東縣所有醫院之冠,即使過程中曾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醫護人員染疫,仍然想方設法、盡心盡力照顧病患,共同打了一場漂亮的防疫戰。對此,王照元特別感謝屏醫同仁的盡心努力,以及衛福部附屬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委員會執行長王必勝、副執行長林三齊和李新民的大力協助。
病人第一 屏醫邁向準醫學中心
當前要務之一是,全力打造屏醫成為具有準醫學中心癌症醫療特色的區域醫院,引進癌症治療新觀念,如基因檢測、分子生物學、免疫藥物治療等,讓在地民眾不用舟車勞頓,也能享有與醫學中心同級的醫療服務。另一項關鍵轉型工程是,建立台灣第一個包含戰備、防疫、智慧與綠能四大特色的新醫療大樓。
這座多功能醫療大樓,預計四到五年完工。基於戰備需要,從一樓至地下三樓的所有樓地板,都需具備戰時防爆、抗震的功能。一樓在戰時成為大量傷患處理中心,地下三層樓平時為停車場,戰時可避難、防災。王照元表示,無論是面對疫情或是國際情勢,要打勝仗的前提,就是要提前準備,醫療端也不例外,只有超前部署,面對大量傷患就醫,才能臨危不亂,屏醫願意承擔這個重責大任。
時間過得很快,王照元借調屏醫的任期還有一年七個多月,但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像新醫療大樓確定無法在他任內完成。拚命三郎的他先是說:「我是7-11,全年無休。」接著他又表示:「全力以赴,成功不必在我。」
王照元
JAW-YUAN WANG, M.D.
國內大腸直腸外科權威、南台灣達文西腸癌手術一把手,創下全台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達文西手術九年逾600例歷史紀錄。
2020年6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他的團隊努力之下,獲得國際原廠認證,成立全台第一家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供國內外醫師學習。
行醫30年,手術與治療大腸直腸癌病患超過4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