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三):先理解再調解,雙調委化解醫病心結
妥善照護病人是醫療的主要目標,要達成此目標不僅著重於病人的生理需求。同樣的疾病在發展過程當中會因個體差異、發展不如預期、未必即時發現並處理等,進而無法達到妥善地照護病人這個目標,自然降低了對醫療的信任度。
妥善照護病人是醫療的主要目標,要達成此目標不僅著重於病人的生理需求。同樣的疾病在發展過程當中會因個體差異、發展不如預期、未必即時發現並處理等,進而無法達到妥善地照護病人這個目標,自然降低了對醫療的信任度。
我回到台東在家裡與長輩相處時,發現他們常常都不記得自己看的醫師叫什麼名字。由於自己是讀醫的背景,長輩常會把藥物從櫃子裡面拿出來,問我藥物相關的醫療問題。有一次我問其中一個老人家,有沒有在診間向醫師詢問過這些藥物在治療什麼,她回答沒有。
胃腸科研究權威、世界級胃病專家,現為台大醫院院長。熱愛歷史與武俠,熟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養成是非分明的俠義性格。透過研究來行俠仗「醫」,學術論著高達500多篇,著重在幽門螺旋桿菌和胃腸道癌症。接任台大醫院院長後立志發展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為民眾健康努力。
成立30餘年的「醫聲室內樂團」將於6月25日來到高雄衛武營,舉辦年度大型慈善音樂會。票款收入將會捐贈家扶孩子購入升學參考書,提升家扶兒升學競爭力,同時也將提供免費票券給家扶兒,讓他們有機會進衛武營音樂廳聆賞音樂演出。鼓勵孩子「擁抱知識、擁抱希望」,經由音樂體驗「愛與生命」的美好。
在美國,一般到醫院掛號看診的費用在150到200美金之間,但使用遠距醫療方式,費用大約在49到59美金之間,所以這不僅是減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降低保險公司的支出和民眾的自負額,這才是驅動遠距醫療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見,給付政策才是影響醫院和民眾就醫服務行為的關鍵因素。
一群為台灣默默奉獻一生的人。無論是來自異鄉還是台灣本土,這群人本可擁有所謂「成功」的人生,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奉獻與分享的傳愛之路。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階級、職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傳遞愛、散播愛,為我們見證了「給得越多,生命就越豐富」的價值觀。
觀察各種醫療照護公益服務,往往具有一次性、偶發性和破碎性的缺失,更不用說個資安全和隱私權管理了。義診醫師孤鳥般獨力奉獻愛心,義診團體大隊人馬長途跋涉到偏鄉,但照護的人有時比服務的人還少,個別醫療專科社團只由人的一個器官作醫療照護標的,慈善機構捐贈效益不明,只得到了感謝狀、照片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