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令人驚豔的偏鄉婦女醫療

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的醫院部科晨會,參加者很難精神抖擻,在偏鄉社區的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更是如此。同仁很少在地人,清晨五點多就起床,通勤來到新竹縣竹東鎮,倦容難免;髮型凌亂者,則應是前夜值班,可能被護理站多次叫起,猶自惺忪。

Read more

難民孕婦死亡率攀升

在馬來西亞的難民社群當中,孕婦難獲足夠的產前和產後護理、熟練的接生人員、緊急產科照護和家庭計劃指導服務等孕產婦醫療服務,導致難民孕婦的高死亡率。每10萬名活產嬰兒就有62名孕產婦死亡,死亡率遠高於該國平均….

Read more

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不是彼此

「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家屬邊說,邊偷偷的按下了手機的錄音鍵,他不知道的是,其實,醫師早已經察覺他的舉動,並且啟動了防衛醫療,從此醫病雙方進入諜對諜的模式。明明醫病雙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病人能好起來」,為何會演變成對立的狀態呢?

Read more

朋友角色

我有幾個老病人,跟著我十多年的病人。身為他們的主治醫師,陪著他們出生入死好幾次,好幾次覺得過不了關,又險象環生地救回,病危通知單或放棄急救同意書,不知道簽過幾遍。他們都跟我開玩笑說:「我的命是你的。」我也覺得大概除了我,其他人沒辦法或不會想碰這麼複雜的病人~

Read more

重回行醫起點 不忘學醫初衷

近年台灣醫界有所謂「四大皆空」的現象,係指醫學系畢業生不願意選擇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原因不外乎工作時間長、常熬夜值班、執業壓力大、易醫療糾紛,但薪資有限。在社會普遍追求生活品質的氛圍下,難以苛責年輕醫師。此外,在少子女化浪潮裡,婦產、小兒科連帶拖垮。

Read more

什麼都沒做

一個脾臟撕裂傷的年輕人,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我們這。我看了一下病患資料,「目前狀況還算穩定,持續觀察就可以了,請問你們為什麼轉過來?」年輕人很自在地在床上滑手機,我問站在一旁的父親。「我們那天一受傷,醫院就說這很嚴重,要住加護病房,結果住進去什麼也沒做!」父親義憤填膺….

Read more

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

告別式後某天,車子還在停車場,但爸爸不見了,手機也不接,我一直懇求神明保佑,最後爸爸總算接了電話。他在陽明山某處,我立刻明白,他是去那裡回憶以前經常與媽媽和好友們爬山吃青菜洗溫泉的日子。看到爸爸孤單的站在路旁,我心痛的把他帶回車上,他一路上都沒說話。

Read more

謎樣的榮民醫院

早年公費醫學生以陽明醫學院(現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為主,見實習在榮民總醫院,後來公費生擴及多校,一半分發至輔導會榮民醫療體系,學長姐或能提供相關訊息。公費教育斷層七年,絕大多數新世代的公費生從未造訪過榮民醫院,對於榮民醫療體系知之甚少。

Read more

從母親發現癌症的那一刻,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

母親原以為只是吃太飽,在2016年4月1日卻發現是腹部被巨大的膽管癌佔據,第一時間聽到這個消息,彷彿是一個擦槍走火的愚人節玩笑。從那一刻起,醫病關係瞬間翻轉了,我從一位執業將近20年的醫師,馬上變成了病人家屬,開始為了母親的病情忙進忙出….

Read more

「我得了癌症,心情不好,有誰可以幫忙我嗎?」——談心理腫瘤照護

記得將近20年前服務的醫院剛開始要設立癌症中心,當時的癌症中心主任覺得癌症病人與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要,便要新設一個「癌症心理照護」門診。一開始這個門診門可羅雀,除了我原先在一般精神科門診中看的癌症病人或家屬挪過來這裡看以外,幾乎沒有新就診的病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