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誠實、務實、踏實

賴清德打造「健康台灣」

成大醫學院對他最大的影響有三:第一是讓他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去幫助人;第二是不分貧富貴賤,每人都應享有的「健康權」,身為醫師他也會盡可能地去幫助眼前的每一個人;第三是邏輯訓練,醫學是實證醫學,因此凡事要看證據、看數據。他也一直秉持「誠實、務實、踏實」這三個精神,對台灣的民眾負責。

Read more

走過40年,沈延盛以團隊合作為病人贏得「胰」線生機

沈延盛在成大醫學院中經歷人生各個階段:學士後醫學生、醫療服務隊、暑期研究、住院醫師、總醫師、博士班、醫師科學家、主治醫師、醫學院教授及醫學院院長。走過40年,醫學院從全院僅有一個教學單位(醫學系),到如今眾多系所比肩同行。如沈延盛這樣從學生轉為師長的人日益增多。

Read more

正向看待

醫療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各種意外與生離死別中度過,對於病情說明,我當然早就很熟悉該怎麼說,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可能發生的風險、可預期甚至不可預期的死亡,都必須說得清清楚楚,「風險告知」是外科生涯中一直被要求與訓練的一堂課。

Read more

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

每天有住院病人需要時時關切,醫學中心的門診往往超時,加上急診與照會病人耗時甚久,值班時還要應付各病房突發狀況與不熟悉的病人,帶領實習醫師進行教學,又是片刻不能鬆懈,更不用說自己處於學習與考取專科執照的階段,臨床技能尚待成熟需要加倍的努力….

Read more

講道理

「我來開診斷書,幾個月前掛急診的診斷書。」病人的父親說明來意,「然後請幫我註明『宜休養一個月』。」我把電腦資料打開,左手指有個2公分的傷口,在急診擦藥之後,之後來過我的門診一次。「這麼小的傷口,要休養一個月?不太對吧。」

Read more

社會問題

擔任外傷醫師這些年,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除了醫療之外,醫師必須承擔與解決太多的社會問題。從最常見的「病人想要多住幾天(在急診多待幾小時)」,就是醫療與保險問題搞在一起;先前的「巴式量表」,就是把醫療跟國家勞工政策綁在一起;「建議休養xx天」,牽涉的是勞資雙方的爭議…

Read more

陪伴在幽谷

小田:「喂~是老何嗎?我是檢傷小田啦。」老何:「小田,又有小病人要進來嗎?」「不是耶,檢傷這裡有一個大概二十幾歲的女生,她說要找小兒科醫師。」「你沒跟她說我們兒科只看到18歲嗎?」小田:「有啊,但她說她不是要看病,卻不願透露原因,只是想找急診小兒科醫師,你能過來看看她嗎?」

Read more

同理的載體

作為醫者,我們總被教導著要去同理病人,要「視病猶親」、「感同身受」,將眼前正在受苦的陌生人視為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他們的疼痛,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要如何將一個見面五分鐘的病人當作至親,又如何在從來沒有親身體驗此病症的情況下去感受對方的不適?

Read more

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

在急診,一名護理師一個班內約要照護 8至12名疾病嚴重度不同的病人。「護理師,到底我什麼時候才會有病房」、「護理師,醫師什麼時候會來看我」、「護理師,為什麼檢查還沒輪到我」,諸如此類細碎的主訴,葉問一個人一打十,台灣的護理師要一打超過十…..

Read more

哄小孩

在急診外科最刺激的是幫小朋友縫傷口,倒不是技術上有多難,而是必須克服小鬼的大哭大鬧,以及家長衍生出來的焦慮與不耐煩。所以我通常都會先跟家長打預防針:「等一下會很慘烈,你一定要把小孩抓好,你抓得越好我縫得越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