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護病房

  • 「人好好的進來,怎麼會越醫越差?」家屬邊說,邊偷偷的按下了手機的錄音鍵,他不知道的是,其實,醫師早已經察覺他的舉動,並且啟動了防衛醫療,從此醫病雙方進入諜對諜的模式。明明醫病雙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病人能好起來」,為何會演變成對立的狀態呢?

  • 一個脾臟撕裂傷的年輕人,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我們這。我看了一下病患資料,「目前狀況還算穩定,持續觀察就可以了,請問你們為什麼轉過來?」年輕人很自在地在床上滑手機,我問站在一旁的父親。「我們那天一受傷,醫院就說這很嚴重,要住加護病房,結果住進去什麼也沒做!」父親義憤填膺….

  •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兒科創科主任。一診掛號曾達上百人,現在則是一位沒有門診的醫師,專注在新生兒、兒童加護病房用心照顧孩子十多年,以一個媽媽的身份,陪伴家屬們走過快樂與悲傷。投入醫學教育,將全人醫療的心傳承予新生代,永續照顧台灣小朋友們的健康。

  • 前幾天值班時,一個小朋友總在病房裡跑來跑去。一會兒在護理站跳上跳下、一會兒用病房的電腦畫畫,我一直以為那是某位護理師的小孩。直到他跑進醫師室,看到我正在和入院病摘奮鬥著。「你在上班嗎?」他天真無邪地盯著我瞧。「對啊!」我把病歷存檔,彎下腰看著他的臉。「你為什麼在這裡?」

  • 讓人心痛的是,有時活下去是如此艱難的事。昏迷指數三分是最重度的昏迷,眼不會睜、口不發聲、肢體毫無反應。每分鐘心跳低到四十下的他,在深度昏迷之中,竟驚人地挺過兩週,撐到孤苦伶仃的妻小終於有了活路──原來這是真的,病人會自己選時間走……

  • 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 「拿開胸包來!準備開胸!」我回頭向護理人員下令。「開胸?」住院醫師有點疑惑。「對,腹腔在流血。急診開胸的目的是把主動脈夾住,或許能夠控制血不再流進腹腔裡,出血控制住再搭配輸血與CPR,可能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這是外傷醫療的極至處理,醫學文獻上提及成功率極低,但萬不得已時可以一試。

  • 「病人的胃破了一個五公分的大洞,我本來想直接修補,但是洞太大補不起來,而且病人狀況也很不穩定。」「破洞有五公分大,恐怕真的不好補,有可能要把部份胃切除,保留組織較好的部份。」我說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應該要切胃,可是坦白講,我已經太多年沒做這個手術了,有點沒把握…」

  • 有朋友問我,是否曾經遇到過靈異事件。當然有,只是我粉專的調性是不談怪力亂神,所以從來沒講過相關的故事。前幾天半夜開了一台刀,手術結束時我已經筋疲力盡,蹲在手術室外的牆邊喘口氣休息一下,我只是不經意回頭看了一下鉛板後面有什麼….

  • 「EMT通報有重大外傷,機車騎士意識不清血壓量不到!預計五分鐘內抵達」是熟悉的專科護理師通知我速速到急救室準備!我快步走入已淨空備戰的外科急救室,急救區的生理監視器及超音波已開機,氣管插管工具已備妥,點滴架已掛上溫的生理食鹽水,住院醫師及護理同仁們都已就定位。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