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科醫學會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2》

112 年度最佳研究論文獎廖漢聰教授

研發醫材有成  期能嘉惠斷肢、顱顏重建患者

廖漢聰表示,該研究論文名稱為《綁辮式縫線增強電紡紗線束的肌腱組織工程支架用於肌腱缺損的重建》,將編織過的支架加上成纖維細胞,能提升支架與組織之間的融合程度,該支架未來的運用除了在斷肢上,其餘包含運動傷害、意外創傷引起的肌腱斷裂缺損等,都可以透過該肌腱組織工程支架協助修復。

Read more

學習自病人,證明於實驗

莊垂慶分享如何寫出優秀論文

莊垂慶認為研究實驗的三大好處,第一是可以證明某個假說是否為真;第二是能驗證自己的想法;第三則是能探索一個新的領域。「學習自病人,證明於實驗。」他最後鼓勵大家,不論是為了科學研究、發表論文、職位升遷,或和他一樣純粹樂於發現科學的真相,只要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就能發現研究的好點子。

Read more

多元整合治療爭取換肝生存率

陳肇隆用醫療搭起世界橋樑

多年來,陳肇隆毫不保留地傳承技術,至今已訓練超過390位學生,遍及世界各地,拯救肝癌的患者無數,並於2019年獲得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贈與「終身成就獎」。他強調:「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有藏私的觀念。台灣過去到美國、歐洲、日本學習,今天也應該用醫療與世界搭起橋樑,回饋國際社會。」

Read more

整合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大數據

蔡政宇提出GBM治療新策略

蔡政宇說,早年的基礎研究因為過於針對個別性,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窘境。2015年美國響應精準化醫療,提出要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人,做正確的治療,不是所有藥物都一體適用在所有療程,而精準化醫療最重要的精神便是大數據,透過大數據的整合才能有宏觀的想法和更適切的治療。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AI智慧醫療發展

洪子仁:是投資而非成本

洪子仁強調,智慧醫療絕對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醫療的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這是韓國智慧醫療環境比台灣更好的原因。例如這幾年醫護人員難找,更大原因是醫療機溝沒有能力幫醫護人員加薪,健保資源日益惡化,雖然營收賺錢,但本業虧損的醫院能否永續經營?是目前留給當代人考驗的課題。

Read more

外科聯合學術演講會

再生醫療雙法受矚目

「再生醫療」係指利用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以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之製劑或技術。石崇良對再生醫療專法做出期許,希望法規能與現實接軌,滿足病人需求並保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時促進生技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Read more

減少手術室碳排

外科醫學會達共識

Dr. Raval建議,這是個必須「由上到下」來推行的政策,由醫院的管理階層達成共識後,再逐漸向下落實改善。他呼籲醫師,身為醫療器材的使用者與決策者,醫師能影響整個供應鏈,選擇對環境更友善的產品,才能一起為病人與下個世代打造更友善的未來。

Read more

外科醫學年會在高醫

公益攤位最暖心

3月18、19日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舉行的「112年度外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會」,除了展現台灣醫療專業的好,同時善盡「醫者仁心」的情懷,特別設置9個公益攤位,讓參與這場學術會議的來賓也能夠到各個攤位參觀並選購商品,以實際行動支持公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