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與繁華

鄭淦元,陪精障者找到自己的路

「當我們擁有尋常,才能遇見繁華,繁華過後,依然尋常。」榮總玉里分院復健精神科主任鄭淦元分享,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從尋常出發,幫助受精神障礙所苦的病患恢復繁華,但事實上,「對精神病患而言,內心真正的繁華,是走入尋常。」

Read more

烏克蘭|生活在轟炸之中的馬里烏波爾

我出生在馬里烏波爾,在這裡度過我的一生。我在這裡受教育、在這裡工作,在馬里烏波爾渡過了美好時光。當無國界醫生決定錄取我時,我很開心能從事這份有意義工作。在馬里烏波爾的日子曾經那麼地好。然而,一夕間,這裡成為真實的地獄。

Read more

櫻花樹

Port-A就是「人工血管」,底座由特殊矽膠製成,埋在皮下,供化療藥物以特製針頭在上面做注射, 可長期留置。小玲尤其痛恨右胸前那個小小的突起(Port-A的底座)。 恨它使她變難看,恨那些進進出出的針頭…… 小玲很想拿刀子,把它切個粉碎……

Read more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你怎麼不乾脆去死啦!」當我強迫症最嚴重的時刻,家人對我說了這句話。我從小容易焦慮不安,每一件小事都會思考很久,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上了高中後,強迫症開始明顯地困擾我,自覺不斷重複同樣的行為,卻停不下來。我對自己的價值感落至谷底,對生命的盼望,也是。因此也同時伴隨嚴重的憂鬱症。

Read more

天堂

小兒科門診,這對夫婦總是手攜手帶一對兒女來看病。一家和樂融融。不幸,太太得了乳癌。 爸爸生性樂觀,總是一副不以為意的樣子 。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他太太要走了。他把一對兒女抱在膝上。開始痛哭。女兒抬起頭問:「 爸爸, 你也和我們一樣傷心嗎?」

Read more

賴其萬

CHI-WAN LAI, M.D.

台灣醫學教育改革、醫學人文重要推手。台大畢業後進入神經精神科,後與妻子赴美進修,2003年榮獲國際抗癲癇聯盟與國際癲癇局聯合頒發的社會貢獻獎。回台後投身醫學教育,受黃崑巖院長邀請,與黃達夫院長一起加入「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並建議教育部成立「醫學人文教育核心團隊」,促成醫學教育的結構性改革。

Read more

點亮醫病關係的溫暖火光

賴其萬,醫學教育的無任所大使

那天的病床上是一位坐骨神經痛的女病人,貝克博士檢查前先回頭請護理師幫他找個小棉被,放在病人兩隻大腿之間。「我當時不懂為何要拿棉被,但接下來教授抬高病人的一側大腿進行拉塞克氏徵象檢查確認坐骨神經是否受壓,那一刻我才驚覺老師是先幫病人遮住最私密的地方,讓她不會尷尬羞怯…」

Read more

營養不良兒童與死神的拔河

八個月大的娜依許(Nyayesh)已經昏迷三天了,她母親坐在她身旁一邊輕撫著她,一邊輕聲哼歌。染上肺炎讓娜依許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更加衰弱,小兒科醫生蘇維•柯比(Solveig Köbe)說:「娜依許被送到我們這裡時,嚴重呼吸衰竭,已經休克、失去意識,心血管系統非常虛弱。」

Read more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兒少創傷療癒球(孩子溫心守護組)

蘿拉四歲大,體重不到十二公斤,她的病歷厚厚一疊,大概有一.二公尺──比這個瘦巴巴的小女生還要高。蘿拉二十二歲的母親維吉妮亞正在看電視,坐得離蘿拉遠遠的,母女之間沒有任何互動。身材矮小、消瘦的蘿拉安靜地坐著,眼睛睜得斗大,直盯著一盤食物看。她的鼻子插著一根將養分輸送到胃部的管子。

Read more

對生命的熱愛

大半夜十幾個人聚在一個小房間,不是吃火鍋、聊天、玩遊戲,這群人的共同目的:救一條命!被小貨車撞倒的機車騎士,除了多處骨折之外,還有著致命的內出血,急診同事通知我狀況不穩定,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把病人推上開刀房。麻醉科全員已經在門口待命,輸血、插管、給藥,幾乎是零時差同步開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