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規矩

家:「沒辦法通融嗎?P:「這是醫院的規定,你可以去跟醫院反映,我只是照規定做事。」家:「可是這樣又要再戳一次鼻子,又要再等八小時,還要自費。」家屬繼續抗議。P:「沒辦法,這是規定。出了事你扛不起,如果我放行,那我扛不起。」

Read more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誒!我中了!我中了……啊,醫師你剛剛說什麼?」「蛤,我家裡還有小孩,而且我昨天還跟他玩一整天,沒有戴口罩,這樣怎麼辦……」「醫師,我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這樣確診是不是很危險?」隨著台灣第二波的疫情到來,單日確診數在十天之內突破一萬大關,人心浮動,社會也無所適從……

Read more

盧星華

SHING-HWA LU, M.D., Ph.D.

謹記父親教誨:「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醫生」,以病人為中心,義無反顧將對的事情做好。盧星華於醫院營運及個人表現均獲各界肯定,曾獲《商業週刊》評選為「百大良醫」,也曾被《經理人雜誌》評選為百大經理人 。接任北榮桃園分院院長後積極發展特色醫療,榮獲績優醫院獎、公共衛生貢獻獎,四個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Read more

十五年的勉勵

對於病人或家屬,要求在診斷書上增加非專業醫療的文字,基本上只要不違法,我都已經習慣見怪不怪,不外乎是要有「手術」」、「休養」、「不宜xx活動」之類。縫傷口不能只寫「傷口縫合」,一定要有「傷口縫合手術」。(到底多兩個字「手術」,對給付有沒有幫助?又或者什麼樣的治療算是「手術」?)

Read more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我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要在五十歲時退休。隨著我的年紀一年年增長,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我仍持續工作。

Read more

加薩走廊:無法癒合的傷口

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那是轟炸或是家裡什麼東西爆炸了。我們只聽到了很大的聲音並感覺到房子在震動,我看到自己的手被炸斷,就這樣掛在我的手臂上。因為當時是齋戒月,所以家族成員們都待在一起。房子的部分已被炸毀,我兩個表親被炸死,另一個親戚則成了身體殘障….

Read more

加註文字

對於病人或家屬,要求在診斷書上增加非專業醫療的文字,基本上只要不違法,我都已經習慣見怪不怪,不外乎是要有「手術」」、「休養」、「不宜xx活動」之類。縫傷口不能只寫「傷口縫合」,一定要有「傷口縫合手術」。(到底多兩個字「手術」,對給付有沒有幫助?又或者什麼樣的治療算是「手術」?)

Read more

李明濱

MING-BEEN LEE, M.D.

台灣精神醫學拓荒者,一生倡議並實踐心身醫學,推動精神病去污名化,現為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自殺防治醫學會理事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率領團隊打造「心情溫度計」,串連基層診所建立起憂鬱症防護網,扭轉國人對精神疾病認知,讓憂鬱症患者及早被發現,推動人人是守門人理念,2010年終於讓自殺跌出十大死因之外。

Read more

人文關懷,就是把病患當成一個「人」

李明濱,自殺防治的守門人

2001年,李明濱成立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目標是建立「憂鬱症防治照護網」。「當時台灣很多憂鬱症患者沒有就醫,80%的自殺死亡個案,在過世前一年雖然曾經到醫療診所就診過,但只有50%看過精神科。」李明濱感慨,「我推動自殺防治,不只是搶救生命,而是為了建立人文關懷的醫療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