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環境怎麼處理奧客? ── 說抱歉,是行善還是作惡?
一位盡責的醫師,到底是該仔細評估病人的藥物確實都有必要服用,還是該為了避免衝突,任由病患予取予求?當民眾對醫師的要求無限上綱,是否也正在默默地損害自己未來的健康?
一位盡責的醫師,到底是該仔細評估病人的藥物確實都有必要服用,還是該為了避免衝突,任由病患予取予求?當民眾對醫師的要求無限上綱,是否也正在默默地損害自己未來的健康?
COVID-19 肆虐全球,人們不僅擔憂病毒入侵,更是面對行動限制、工作停擺、收入減少等問題。心理學家創造了「新冠壓力症候群」一詞,來描述疫情之下,民眾心理的情緒影響。這就是我們目前活著的世界,唯有重新調整腳步,才能找到與自己和解的平衡點。
那天,太過年輕的我,與負責監督我的主治醫師拍桌子對吼。
「您就這樣把病人送到專責病房,上面人手這麼不足,不一定會照顧啊!不插管,您難道要讓她現在就死在我面前嗎?」
主治醫師一摔手機,帶著滿腔的狂怒指著我的鼻子—這是一向溫和的他第一次這樣對我說話──「妳現在插管,她上去一樣死在病房裡!腦子清楚一點!」
我氣得換氣過度。還想再爭,微微轉頭,卻看到了資深護理師的眼神。
台灣友邦馬紹爾是全世界糖尿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高糖高鹽高油少蔬果的飲食使得慢性病盛行率居高不下。疾病伴隨的失能不僅造成勞動力減損,所衍伸龐大的轉診費用,更對財政問題雪上加霜。台大家醫科蘇柏維醫師前往馬紹爾進行醫療外交援助計畫,為當地的健康醫療努力。
偏方與健康食品在醫療市場上長期稱王,占領民眾健康認知,干擾正規治療的同時又從社會根部吸取血汗錢。當醫學真相若與廠商利益牴觸,這時,如果醫生說實話,是否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最感動的事就是,有位媽媽帶著健康活潑的孩子到診間看我,她告訴孩子:『要不是陳醫師,你就是個不存在的孩子。』人生經歷是他創作的素材,畫筆只是他靈魂表達的方式,大膽奔放的用色,是他內在蘊藏熱情的悸動,狂野不羈的筆觸,是他衝破疆界束縛的爆發。
癌細胞是自己具有決定性可以發起衝突行動?還是外在環境所致?衝突行動發生後會導致自我滅亡,或許這個過程是自然的結果,萬物皆平等,死亡再自然不過…
一位前程似錦的外科醫師,為何義無反顧,返鄉投入環保運動二十年?張豐年醫師,從保護市區的行道樹到台灣的天然資源,用外科醫師的眼光,醫治台灣的山河,為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