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文通
1939年次的高明見教授,在景美度過了無憂的童年時光。父親後來因生意搬遷至臺北,高明見在南港讀幼稚園和小學,接受了部分日本教育。小學後期,父親轉到繁華的迪化街做生意,本應就讀永樂國民學校的高明見,由於大哥和二哥都在太平國小就讀,便也隨之入學。那時的太平國小僅有男生,體育活動多,尤其是棒球,許多老師都是棒球選手出身。
臺灣光復不久,高明見考進成功中學初中部。當時,成功中學是北部臺灣人求學的首選,建中以前是日本人就讀的學校。他之後直升成功高中,再以優異成績保送臺灣大學醫學院。大哥學醫,二哥學化工,父親希望他研習法律或政治,「當時臺灣人很少學法政,最終我選擇了醫學院。」高明見娓娓道來。
臺大醫學院後的同學都很優秀,都是各地精英,競爭激烈。高明見成績一直不錯,比如有機化學是最困難的科目,許多人要重考,他則不用。各科老師各有長處,對他影響較大的是外科系統的學習。
當時的外科主任林天祐是心臟外科權威,還有一位著名的骨科醫師陳漢廷。高明見的成績優異,有優先選擇權,但因林天祐主任的乾兒子要進心臟外科,當時院長邱仕榮希望他選擇將要成立的神經外科。邱院長對高明見說:「你還未婚,可以多花時間在醫院,選擇神經外科吧!」於是,他成了臺大第一任神經外科的總醫師。
當時的腦外科,由於儀器診斷不夠精確,手術時間長,又沒有好的降腦壓藥物,死亡率高。高明見未婚,全天待在醫院努力工作,加上表現優異,很快升任主治醫師。適巧林成德醫師剛從美國回來,他成了林成德的助手。當初臺灣的神經外科,以三軍總醫院最好,但隨著臺大醫師們的努力學習、用心鑽研,很快就迎頭趕上了。
到東京大學與哈佛大學進修
為了精進醫術,高明見申請到東京大學進修顯微手術技術。當時日本對外籍醫師的要求極高,初期只能做動物實驗,無法直接進入臨床。然而,他決心考取日本醫師執照,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日本醫師執照,讓日本教授們大為驚訝。
在日本的一年間,正值臺灣退出聯合國,許多同學紛紛出國求學,他那一屆約有一半的人選擇出國。當時,醫院規定嚴格,需要兩位簡任以上的公務人員擔保才能出國並確保歸國。因此,他在東京大學進修一年後便返回臺灣。
回國後,他本來對腦膿瘍的研究就有充分的著墨,在國立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稻葉的指導之下,積極完成論文,最終獲得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
隨後,他回到臺大醫院。日本教授佐野建議他到美國哈佛大學的麻省總醫院進修,雖然他也只能待一年,但仍爭取到兩年來自庚子賠款的獎學金。在那裡,高明見學到許多先進技術。與他一起受訓的英國醫師認為麻省總醫院的訓練非常嚴格,但他明白自己只有一年時間,必須加快學習腳步,迅速掌握技術。
引進雷射技術與內視鏡手術
「在麻省總醫院,我學會了三叉神經痛的電燒治療,」高明見自豪地說,「回臺灣後,成為亞洲第一個引進這項技術的醫師。」此外,他當時的指導教授還使用雷射進行手術,於是他也將雷射醫療技術引進臺灣,促進臺灣雷射醫療的發展,因此被譽為「臺灣雷射醫學之父」。
在內視鏡手術出現時,高明見用雷射光纖配合內視鏡治療手汗症。過去治療手汗症需要從背面開刀,將胸交感神經切斷,這是難度很大的手術。許多醫生開刀後病人症狀又復發,因為沒找到正確的交感神經。後來,利用雷射光纖,配合內視鏡,可以直接看到胸交感神經,將其截斷。
(左為繪圖,右為臨床手術)。高明見/提供
當時內視鏡技術還未普及,負責臺大雷射醫學中心的高明見得以購買到一整套完整的設備,並提供儀器做動物實驗。包括臺大的游憲章、李伯皇,臺北榮總的雷永耀,以及國泰醫院的黃清水等,都是在他的引導下推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來,黃清水成為內視鏡手術的頂尖醫生,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據說,以前仁愛醫院一年僅做幾十例的膽囊手術,內視鏡手術普及後,每年可達數百例。過去開膽囊手術需要大切口,現在只需三個小洞,一小時即可完成。」高明見說出了昔今之比。
「我開創了三叉神經的電燒治療,也是全臺最早使用這項技術的醫師。」他接著表示,「內視鏡手術剛開始時非常麻煩,內視鏡進去三分鐘就會霧掉。隨著科技進步,內視鏡現在已經有防霧功能,可以持續長久的手術。以前的內視鏡很大很笨重,現在則輕巧許多。」
高明見以引進及推廣低侵襲性內視鏡手術為基礎,開創經胸腔鏡手汗症療法,並促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發展,顯著提升了手術品質與成效,為無數病患帶來福音。這些特殊成就讓他成為臺灣醫界的重要人物,這些卓越貢獻使他獲得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獎的高度肯定。
當了主治醫師後,高明見無論白天黑夜,總是忙碌於各大醫院。白天在臺大醫院開刀,晚上奔波於馬偕醫院、中興醫院、台安醫院等。由於他從頭到尾親力親為,不必假手於人,所以這些醫院都歡迎並邀他看診、開刀。
自1957年保送進入臺大醫學系,到2003年從臺大醫院退休,改當兼任教授,高明見教授的人生大半歲月都奉獻給臺大。他笑言,除了少數時間在日本東京和美國進修外,他幾乎未曾離開過臺大一步。
立法委員與考試委員的經歷
除了醫生身份,他還擔任過立法委員。原來他的同學、三商行老闆陳河東,與宋楚瑜關係甚好,因這層關係,得以結識當時的新聞局局長宋楚瑜。後來親民黨成立,發現缺乏醫學背景的立法委員參選人,於是將他排入不分區。那次選舉驚險萬分,選票起伏不定,最終還是當選。
「那年我64歲,因無法借調,於是提早半年退休,正式進入立法院。」 他笑說,立法委員通常九點半、十點才到辦公室,早期在醫院養成早會習慣的他總是九點前就到,久而久之,連警衛都勸他不必這麼早,但高明見依然「擇 善固執」。
在立法院期間,他推動了幾個重要的法案。首先是通過牙科醫師們推動的廢棄牙冠回收提煉稀有金屬的法案。在此之前已推動多年未果,他作為衛生環保委員會的召委,成功推動這項法案。牙醫師公會感激他的幫助,邀請他擔任顧問。
「推動這個法案時,大家都不相信能成功,」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語氣中透著一絲自豪,「但,我們做到了。」
另外,還有推動口腔健康法。牙醫師公會希望能儘早通過這項法案,他告訴他們,這個法案不需要花費大量公關費,因為只要對醫生和病人有利,就應該推動。結果在半年內,這項法案順利通過。
「這件事後來引發了不少爭議,」他皺著眉頭說,「可能是公關費分配不均,有人檢舉,調查局介入調查,我身為召委,又協助推動,也被約談。」他強調,立法委員的職責是推動對民生有利的法案,不應涉及金錢問題。這場調查持續了一年多才平息。
另外,他推動抽煙健康捐也是一項重要成果。他提議每包香煙徵收三塊至五塊錢的健康捐,用來補助健保和貧困家庭的醫療費用。如今已將健康捐增加到每包十五到二十塊錢。
高明見也擔任過考試委員。當時,他獲得臺大校友會、牙科醫師公會以及醫師公會全聯會的推薦,順利當上考試委員。
考試委員的工作相對於立法院來說,顯得靜態許多。高明見主要負責公務人員和少數專業人員的考試,如醫師、會計師、護理師等。這是臺灣特有的考試制度,國外沒有類似的體系。國外的公務人員考試多由其他單位管理,例如美國的律師考試是由律師公會負責,而臺灣則由考試院管理。
這個特殊的制度讓他接觸到了許多政府官員和公務人員。由於高明見有醫學背景,於是,他主要推動的是醫師的臨床技能考試(OSCE)。以前,醫師畢業後只有筆試,臨床技能不一定合格。OSCE強調臨床經驗,涵蓋導尿、換藥和對病人的態度,要求醫生全人對待病人。
「這項考試非常重要,能夠確保醫師們具備基本的臨床技能。」他強調,這些考試是使用模擬病人,稱為標準化病人。由於訓練花費高昂,需要準備模擬病人和各種器材,並且有嚴格的評分標準,他協調教育部和衛福部,並與各大醫院合作,共同推動這項制度。並由各大醫院共同分擔經費,每訓練一位醫學生大約需花費五萬台幣,但學生只需繳三千台幣,其餘由政府負擔,教育部和衛福部負擔三成,醫院負擔七成。
致力於腦中風的預防與治療
隨著退休,高明見不再執刀,並於1999年成立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全心投入腦中風的預防和衛教,倡導早期干預,推廣黃金時間內的血栓溶解劑治療及經動脈取栓術,以有效降低中風患者的致殘率。
高明見指出,政府在癌症、慢性病和糖尿病的預防和衛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尤其是乳癌、肝癌、肺癌和大腸癌等。然而,腦中風患者的後遺症尤為嚴重,十個中風患者中,有七個無法重返工作崗位,四個需要依賴輪椅,兩個甚至完全癱瘓,需他人照顧。中風的代價遠超過癌症,理應受到重視。
臺灣目前約有一百萬人需要長期照護,其中多數是中風失能失智症患者。政府每年在長照2.0上投入超過五百億台幣,其中七成以上用於中風患者的照護。相比之下,癌症患者多數不需要長期照護,心臟病患者常在突發後迅速去世,而中風患者則需長期照護,需要人力及龐大的醫療費用。
預防中風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高風險族群,及時給予適當治療,降低中風發生的機率和嚴重程度。頸動脈狹窄病變和心律不整的心房顫動是中風的直接主要原因,早期發現這些病變能顯著減少中風風險。現代醫療技術可以有效治療這些病症,例如用藥物治療心房顫動或進行電燒治療,頸動脈狹窄則可以放置支架。通過早期篩檢和適當治療,能減少七到八成的中風風險,減輕病人痛苦和家庭、社會的負擔,也節省國家龐大的醫療資源。
他認為,中風的防治比癌症更加緊迫。中風的後果非常嚴重,照護成本高昂。臺灣許多中風患者在家由子女或外勞照顧,實際成本遠高於政府提供的五百億。中風患者需要長期照護,家庭負擔巨大。
推動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篩檢
「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許多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高明見指出,近年來,他在各扶輪社、獅子會、社區和企業機構推動心律不整的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的篩檢,去年在全台七十幾個扶輪社推廣,發現扶輪社成員多為企業家,壓力大、應酬多、運動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警務人員也是高風險族群,年輕人主要面臨心律不整問題,企業家則多是動脈硬化。
「平常的衛教重點是三高控制、運動、飲食和壓力管理,」他解釋道,「現在我們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心律不整和頸動脈狹窄的篩檢。早期發現這些問題,治療非常方便且有效,也能大幅減少中風風險。」
這幾年來,隨著AI的應用和遠端診療技術的一日千里,心律不整的問題,更方便隨時監控。比如高明見自己也心律不整。「我每天測量20次,如果超過5%的機會,就需要積極治療;如果低於5%,則尚屬於生理範圍。」他進一步解釋,心律不整不易發現,尤其是在情緒激動時,因此篩檢顯得尤為重要。有問題再進一步檢查,一旦確定,可以用藥物或手術治療。現在的治療非常進步,口服抗凝血藥物穩定性高,出血的副作用風險低,原則上,只需半年抽血檢查一次。
根據國外的大數據,頸動脈狹窄的病人在五年內未治療的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到十倍,心律不整的心房顫動病人未治療的中風機率也是五倍以上,且中風程度更嚴重,死亡率更高。他們需要先篩檢出中風的高風險群,提前預防和治療,這樣可以大幅減少中風的機會。這些數據和治療效果都非常明顯,因此在社區和各地推動篩檢,讓大家提前發現問題並治療,可大幅減少中風風險。
他希望能將這些篩檢列入例行健檢項目,就像量血壓、檢查糖尿病一樣,檢查心律不整和頸動脈狹窄。這個成本不高,但觀念需要普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風險,但如果能早期發現並適當治療,可以省下大量醫療資源和費用。」他大聲呼籲,公共衛生的預防雖然花費精神和力量,但可以省下更多的醫療費用。
他認為,長期以來,醫療系統過於注重治療而忽視預防,這需要改變。在臺大醫院工作五、六十年,主要都是治療已經患病的病人。《黃帝內經》提到「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現在需要推動預防醫學。他坦言,「這不容易,因為很多人沒有看到立即效果就容易忽視了,但長期來看,可以省下大量的醫療和社會負擔。」
辦理全國優秀護理人員表揚
此外,從2012年起,他開始連續辦理全國優秀護理人員表揚大會,透過肯定和激勵整個護理團隊,進一步提升了護理照護的品質,造福更多的病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一千名全國的護理師接受表揚。他深知,醫生固然重要,但護理師的工作更為關鍵,特別是在神經系統疾病的照護上。
高明見表示,每年約表揚七十多位至一百五十位護理師,主要是看當年度的經費而定,特別關注偏鄉和離島的護理師。雖然獎金不多,但表揚的意義重大,這些護理師中有許多人已經升職為組長、主任或督導,這些成就令人欣慰。
這些護理師的推薦來源於護理師公會全聯會,他們會發公文給各醫院,由院長或護理部主任推薦,再進行審查。經費主要依靠高明見個人的人脈和基金會的支持。他太太以前賺的錢也支持這個活動,他還向企業界的朋友募款,每年大約花費三、四百萬。「雖然費用不低,但能讓護理師得到應有的表揚,這一切都值得。」
每屆表揚活動,大約有五到十位特優護理師,他們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有些護理師冒著感染風險,24小時不眠不休地工作。還臺東某位護理師在偏鄉服務將近二十年,這樣的奉獻精神令人深受感動。「這些護理師是真正的英雄,」高明見深有感觸地說道,「她們在最艱難的時刻仍然堅守崗位,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回首高明見教授的生涯,他不僅扮演多重的角色,更有多元的貢獻。那是因為不管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情,他始終抱持一本初心的態度全力以赴。
高明見
MING-CHIEN KAO, M.D., PH.D.
高明見教授,臺大醫學院畢業,為臺灣神經外科與雷射醫療的先驅。他曾赴東京大學和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進修,掌握前沿技術,並引進三叉神經痛電燒治療及雷射手術技術,被譽為「臺灣雷射醫學之父」。退休後,他全心投入腦中風防治與衛教,推動早期篩檢和介入,減少中風風險。此外,他也曾擔任立法委員,推動多項重要醫療法案,並舉辦全國優秀護理人員表揚活動,提升護理品質,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