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健吾
有人用一句話來形容專業、豁達、樂觀、自在的簡哲民醫師:「他口袋裡常放著一把安『胃』的糖果餅乾,腦袋裡有一堆令人安『心』的專業經驗,還有隨時雙手可抓取的好笑故事。」
一樣是Tennis,有沒有Table都能左右手開攻
出生於嘉義大林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簡哲民顧問醫師,回憶起過去時,表示他的青春歲月與運動是密不可分。最初,他是一名熱愛乒乓球的學生,但進入嘉義中學就讀後,教練建議他改打網球,認為在這方面能有更好的發展。於是,他突發奇想,開始用左手打乒乓球,右手專攻打網球。之所以喜歡乒乓球或網球,簡醫師說因為這是比較紳士的運動,不會與對手有身體接觸或碰撞,比較不會有發生衝突的場面。
自己本身原本不會打網球,卻從乒乓轉到練網球,因為簡醫師認同嘉義中學不會打球的網球教練,他教授的三個簡單秘訣就就贏球了:「第一個球要過網,第二是不會出界,第三個就是打到沒人的地方。」簡醫師覺得這道理很清楚易懂。可是怎麼打?教練說靠自己練,所以就自己不斷摸索。三年過後,簡哲民在中學時被徵召接受國手培訓,並曾在實踐家專進行三週的強化訓練。然而,由於訓練強度過大,他最終決定將網球當作為一種興趣,而非追求成為國手的夢想,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人生使命要追求。
離開差點成為國手的培訓後數十年,簡哲民依然保持打網球習慣。無論是在中國醫藥學院就讀,還是在台大病理研究所,榮總執醫的十四、十五年,他都積極參加各類比賽。直到他太太腳受傷後,自己將重心轉回打乒乓球,而他的乒乓球技術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能同時用兩隻球拍與對手對戰,甚至在醫生運動聚會中,以左手持拍讓分的情況下依然全勝。這兩項運動經歷不僅強化了他的體魄,也鍛鍊了他的意志力。至今,他每週仍堅持打三次乒乓球,每次運動兩小時,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簡哲民提供)
影響自己人格發展最重要的人
在談到他的樂觀自在性格,簡醫師將其歸功於受到祖父和母親的影響。他的祖父是台灣第二位台灣人賽馬騎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即使耳聾,依然擁有敏銳的感官。簡醫師回憶起童年與祖父一起度過的時光,提到自己小學三年級時便開始學習火藥製作子彈,並與祖父一起使用持有執照的散彈槍打獵。他提到,當父母外出工作時,他會和祖父住在一起,等待他們回來後便跟著祖父一起外出探險。他回憶說,在小學三年級,他就已經開始騎加裝馬達的自行車,並將槍架在車把上,隨著祖父一起去打獵。
簡醫師還談到祖父對他的深遠影響,描述他是一位非常樂觀且有能力的人,直到86歲高齡仍擔任地方的鄰長。他回憶起有一次祖父去參加后里馬場的社區活動,祖父指著那些馬都是劣馬,不願意碰,於是馬場人員就牽來一匹好馬讓祖父騎。
當被問及母親時,簡醫師形容她是一位非常善良和慷慨的人,與祖父一樣對他影響深遠。他回憶起母親曾經與祖父一起乘船前往日本買馬,也留在當地就讀,但發現那裡的教育制度不適合她,最終選擇回台灣。簡醫師強調母親經常與鄰居分享食物和點心。他的觀察,母親和祖父的行為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與對人事物的看法,這也說明生活環境、言教身教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蒙古大夫讓我發願當正牌醫生
簡哲民的醫學之路始於對祖母的深切關懷。高中時,他的祖母因中風導致行動不便,他常常背著她四處走動,在沒有輪椅的年代,他就是祖母的輪椅。祖母常對他說:「哲民、哲民,你要救我啊!」所以常有要他去當醫生的念頭。結果,在他高三時,祖母卻在一次大吐血後,病重不治。簡醫師說,他特別去查當時醫師所開的藥物,發現藥物會引起胃出血、胃潰瘍,可是他沒有開胃藥給阿嬤,原來是碰到了不專業的蒙古大夫,但嘉義大林鄉下沒有幾個是像樣專業的醫生,因此讓他下定決心要學醫。
我的學醫過程與執醫之路
第一次大學聯考並未如願,但先取得進入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就讀,同時準備重考,隔年如願考上醫科。真正進入醫學系後,喜歡與學長們一起解剖,甚至在暑假留校幫助周德程教授撰寫《神經解剖學》。
右圖為簡哲民在就讀醫學系時專注於大體解剖練習,形成扎實的醫學基礎,展現他對醫學的熱情與執著。
(圖/簡哲民提供)
畢業後,簡哲民原本有志於外科,但由於學歷背景的限制,無法順利進入心儀的醫院。此時,他選擇進一步深造,進入台大病理研究所,深入研究病理學。這段經歷中,他對癌症的興趣逐漸增強,特別是在與林媽利醫師的討論中,認識到癌症治療的複雜性與挑戰性,這最終促使他決定專攻腫瘤科。
當時,台灣只有榮總設有癌症治療中心,但僅提供放射線治療,沒有化學治療。因為簡哲民的台大病理所學歷,他順利被錄取。升任主治醫師後,他赴英國進修,學習合併放射與化學治療癌症的技術,並將其帶回台灣。回國後,他在榮總創立了台灣首個門診化學治療中心,並推廣至其他醫院,這對台灣的癌症治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後在榮總擔任主任的七年裡,簡哲民逐漸發現傳統醫院在治療上的協作性不足,許多病人在病情復發後才被轉介到放射治療,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他在台大研究所指導教授侯書文教授告訴他,黃達夫教授正在籌備孫逸仁癌症醫院,簡醫師就加入團隊,一同致力於建立一個全新的癌症治療體系。
認同醫院的文化,行醫路才走得遠
當年,簡醫師和最初進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新醫生一樣,並未詢問或討論過薪資問題,因創辦人黃教授表示,當醫生只要「夠溫飽」便足夠了。這樣的做法避免了過度的醫療商業化,確保了治療的質量而非數量。治療過程中,也會根據病人情況制定全面的治療計劃,而不是單一依賴某一項治療。這種團隊協作模式使和信醫院能夠提供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儘管如此,和信醫院的醫護人員流動率並不高,比整體台灣醫療體系的平均水平還要低。簡哲民醫師透露,最近全台的護理師離職潮並未在和信醫院發生。
簡醫師更表示,和信醫院的醫生大多數對病人充滿關愛,他們的工作重點在於病人的健康而非個人利益。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與一般醫院的商業經營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醫生們不會因為治療的數量而獲得更多報酬,而是專注於每位病人的全面照顧。簡醫師笑著說:「這樣的理念讓自己真的很像是一位醫生!」
簡醫師總結他過去能夠在和信醫院任職快三十年的主因,就在於認同感。醫院文化與制度讓工作產生莫大的價值,身為工作者有尊嚴。大家認同創院者黃達夫醫師的理念,願意一起共同來努力達成。既然有共同的使命感與目標,所以大家就有認同感,就會自發去做。而不是像有些醫院,他們比較重視業績或不諱言講就是愛錢,這是價值觀完全是不一樣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會感覺比較優越感,比較像真正的醫師,同時更重要的是環境培養造就出那些人,能夠將此理念傳承下去。
口袋餅乾換來一盒巧克力
簡醫師強調與病人互動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相同語言的價值。他經常告訴他的同事和醫學生,當病人進入診間時,必須全神貫注,觀察病人有多少人陪同、他們之間的互動以及所使用的語言。簡醫師分享了一個例子,當他聽到病人講客家話時,他就用客家話回應,這立刻讓病人感到放鬆,甚至開懷大笑。他幽默地提到自己會用客家話告訴病人:「我是客家的『色狼』(Selong客語指女婿)」,每次都能引起病友與家屬大笑,迅速拉近了距離。
在醫療過程中要重視與病人的情感連結,平時也要察言觀色病人的狀態。簡醫師舉例,有一天下午一點多,一位病人走進診間,發現她已經接續看過好幾科,也做了些檢查,來診間準備看報告。簡醫師口袋裡都放著糖果餅乾,所以第一句話就對病人說:「肚子餓不餓?」病人回答:「有點餓。」簡醫師就從口袋拿出兩塊餅乾給她吃。多年後,病患的女兒專程帶著一盒巧克力來送他,說:「媽媽不好意思拿給你,可是多年來一直感念著那餅乾。」其實,簡醫師早已忘記這件事。
問心無愧換來贊助音樂會
簡醫師認為,作為醫生,最重要的是問心無愧,確保對病人的治療是最正確的。他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及時發現並解決病人的副作用至關重要。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醫生就能坦然面對病人及其家屬,甚至與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簡醫師回憶了一位鼻咽癌第四期的病人。在以往,這種情況下病人幾乎不可能存活五年,但這位病人卻在他的治療下,成功延續了生命。這名病人「姓陳」,一家竹科公司的負責人。治療結束後的十年間,病人沒有表達過任何不適。然而,十年後,病人開始出現放射治療後的腦部壞死等副作用,精神狀況也逐漸變差。簡醫師和團隊迅速將他轉送至榮總進行手術,解決了腦部的問題。隨後,病人又因頸動脈破裂和吞嚥困難而面臨新的挑戰。
簡醫師堅持建議病人的妻子為病人進行氣切手術,因為不做手術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最終,經過一年多的勸說,病人的家屬同意進行手術。果然,在第十三年和第十四年,病人頸動脈突然破裂導致大出血,但由於早期進行了氣切手術,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
然而,病人的健康問題並未結束,最後又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於與簡醫師的長期關係,病人在北醫接受了照顧,並且在過去二十多年中,簡醫師一直持續關心著他的情況。四年前,這位病人突然打電話給簡醫師,得知他的女兒即將舉辦音樂會,便詢問為何沒有告知他們。簡醫師的女兒是國家交響樂團的低音管首席,這位病人問有沒有申請政府補助,簡醫師說沒有申請到,結果這位病人豪氣的說:「以後由陳家補助!」。
病人如今仍在與疾病抗爭,但他已經存活了三十二年,這在簡醫師看來是一種成就。去年九月音樂會結束後,病人夫人說希望明年再見。簡醫師感慨,有時與病人的互動中,即便存在副作用,只要能夠妥善解決,病人仍會感到滿足和欣慰,因為他們能夠活著,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醫師生病如何找醫師
簡醫師熱愛美食,因為一個朋友帶他認識幾個廚師,曾經在來來飯店的安東廳吃了15年西餐,只因為他們的主廚吉米是大家認識的好朋友。因為熱愛美食,與主廚熟識,漸漸地簡醫師夫妻倆也都練就一身好手藝。但也因此,簡醫師得了糖尿病,8年前糖化血色素高達8.3,得要吃五種藥。後來開始注意節制,增加運動量,漸漸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0,藥物減到一粒。
簡醫師認為,一般來講,醫師自己治自己或者醫治自己的孩子,是不好的;因為愛心常常會擾亂了你的思考,容易會有盲點。但是他選擇醫師也有他的道理,找一個年輕可以談的。較資深的醫師,總是比較忙碌沒時間。年輕醫師尤其看到你的位置較高,所以對你也較尊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較有時間可以跟你談,所以選擇醫師是很重要的。雖然我也知道他用什麼藥,可能藥要怎麼調配,可是有一個客觀的第三者來監控的話,其實對你就非常好。所以他能在6到7年間,努力使血糖降低。
與糖尿病共存之道
簡醫師說:「我每天晚上要吃大餐,喝一瓶紅酒。」糖尿病人可以如此不節制嗎?他認為不吃會對不起自己或朋友,「人家熱情好意請我什麼,我都吃,只是吃一半。」簡醫師的飲食習慣是不吃米飯,也很少吃麵,早餐不吃,中午的時候先走路一個多小時,再去吃午餐。午餐就吃兩樣,一個肉一個青菜。肉先吃,先補充蛋白質,接著吃青菜,若肚子還餓就喝水。此外,每周與夫人打三次桌球,每次兩小時,不休息。再加上一點藥物控制,這就是簡醫師與糖尿病共存之道。
身懷四隻手機的嗜好
簡醫師年輕時也涉獵專業攝影,並為了拍照添購「大砲」鏡頭,但是,裝備實在笨重累贅,過一陣子擱置不用了。直到近年養了一隻愛犬Lucky,同時也拜科技之賜,他開始以手機拍照,且隨身攜帶四隻手機,一隻公務用,一隻私人聯繫,另外兩隻則是用來當專門拍照,一支還可以達到100倍的Zoom效果。說道閒時戶外遛狗,簡醫師觀察別人遛狗時是要在地上鏟屎,而很自豪自己是接屎。他說幾年來只漏接過一次,因他長年打桌球的習慣,造就靈活矯健身手,還曾贏得路人拍手讚賞。當然,用手機拍攝愛犬是絕不能少的。等紅燈60秒時間,不管是夕陽或是街邊風景,都逃不過這兩隻拍照手機的視角。
回首來時路,莫忘家人情
回顧自己的醫學之路,簡醫師歸納:一個人首先必須有目標,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病人,同時也希望家人能夠理解並支持。後者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很難堅持下去。他回憶起在台大病理研究所的時光,特別是最後三個月寫論文的經歷。當時,他家中剛有一個小嬰兒出生,情況非常艱難。他常常在夜深人靜,把嬰兒喂好後,等家人都睡了,才開始寫論文。那一段時間真的很不容易。後來成為住院醫師後,因為病人而需要隨時待命,要值夜班,家人的體諒與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沒有家人的諒解,專業醫生的培養教育是不容易的。
對年輕醫師們的期許
談到現在的年輕醫師,簡醫師認為他們的想法與過去大不相同。以往的醫生經常刻苦耐勞,教授叫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則不一樣了。如今,許多年輕醫師更多地考量未來,思考如何最快地獲得升遷,實際上真正在扎實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簡醫師分享了自己跨多個領域學習的經歷,從病理學到化學治療藥物動力學,再到放射治療和解剖學,他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比如說,他在診斷乳癌時,能迅速想到可能的病理特徵,大概知道該如何處理。他認為現在的醫師專精於某個領域,卻可能忽略了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簡醫師建議,年輕醫師如果想要有好的發展,應該多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他經常告訴住院醫師,應該先選擇自己不想做的領域,這樣才能在未來有能力應用到實際遭遇中,否則根本無法應對各種情況。
簡哲民:「行醫之路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還是需要扎扎實實地做事前進。」
(圖/陳靖攝)
簡哲民
JER-MIN JIAN, M.D.
簡哲民醫師,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放射腫瘤科 碩學主治醫師。專攻癌症治療,創立台灣首個門診化療中心,精通放射治療技術。他強調醫患互動、團隊合作,致力於提供全人醫療。熱愛乒乓與網球,生活中重視運動與美食,並以幽默的態度與病人建立良好關係,是一位專業與熱情兼備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