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醫師 AAD 的行前建議

文/陳和謙醫師

親愛的朋友:

稍早,我跟一位幾年前就前往醫美領域發展的學長通了電話,告訴了他你的情況。關於你考慮自主離院 (AAD) 的部份,他分享了許多必須考量的點。

我將它整理之後,總結如下:

(圖/陳和謙提供)

在大醫院裡面的醫師,即使是還沒有拿到專科執照的住院醫師,要離開醫院,找到在診所的工作,其實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各種管道,可以獲得醫師的職缺訊息,例如 104 人力銀行、1111 人力銀行,醫師公會全聯會網站,每期的台灣醫界雜誌,甚至是白色巨塔秘密花園的 LINE 群組 (ID:@whitetower)。此外,我們身邊或多或少也都有認識的學長姐,真的需要的話,也都能一一詢問。

其實,找到工作本身並不困難,也不是最需要考慮的。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是,面對現在的處境,你是不是真正非常清楚、非常堅定地知道自己 「想要追求怎麼樣的生活」?以及你現在的「努力」與「所要追求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 ── 發現自己工作環境的缺點、抱怨自己的生活,比起真正選擇離開,是一件輕鬆太多的事情。然而之所以沒有離開,停留在原地繼續抱怨,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期望的生活缺乏足夠明確的想像。

找工作這回事,在「戰術層面」我們都可以協助你,但是接下來你所要找的工作,屬於你人生「戰略」中的哪一部份,這必須靠自己去尋找、去定位,關於這部份我們其實是愛莫能助。

在台灣的醫院裡,住院醫師的訓練環境確實非常不合理,但在真正要離開,前往外面的世界之前,可能也還需要對「外界的執業生態」有充份的瞭解,並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知道,大醫院裡的有些醫師,經常垢病基層診所的看診型態,認為在診所「看病」過於缺乏挑戰性,而只有在醫學中心,才能充份發揮醫學專業中「鑑別診斷」的本質。

我們估且不摻雜公衛的立場來討論這個價值觀,單以「醫學」的角度衡量,這番話確實有它的道理。比起建立出正確的診斷,診所醫師花在「與病人建立信任感」,所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更多。

如果你擁有強烈的「知識導向型性格」,認為醫生執業的價值絕大多數來自於確認病人的診斷,那麼你離開大醫院之後,迎面撲來的可能會是另一種的不快樂。

另外,台灣的大醫院裡,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在開立藥物以及檢查項目的時候,往往不需要考慮醫療的成本,以及可以向健保局請領到的金額,因為大醫院主要採「論量計酬」的模式,下面的醫師多開一些檢查和藥物,醫院就能跟健保局拿一些錢。

但是,在診所受僱執業,就不能這麼任性了。診所老闆因為最直接地有經營的壓力,於是可能會對你的「業績」有所要求。這可能同時意味著幾件事情:

① 你必須要完成「一定的看診量」
② 你在開立藥物和檢查的時候,必須要「納入醫療成本的維度」,對於處置所能帶來的邊際效益加以斟酌(雖然這未必是件壞事)
③ 甚至,在某些場景下,你也必須面對「道德邊界上推銷自費處置」這類的壓力。

我們知道,你一定能夠在工作上做出妥協,但究竟你能夠妥協到什麼程度呢?為了過上你所期待的,在時間上更自由的生活,你是否願意在工作上付出另一個維度的代價呢?

如果接下來,你真的離開了大醫院,去應徵診所的工作,你可能需要把這些問題的答案給準備好。你究竟抱持著什麼樣的信念選擇離開,又將如何定位自己未來的生活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除了對於自己重要之外,老闆很可能也會想要瞭解。

#內容雖理性但書寫的過程卻是悲傷

本文經陳和謙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醫生自主離院 2】── 住院醫師 AAD 的行前建議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不婉轉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