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

(Photo by Avel Chuklanov on Unsplash

文/林思偕醫師

很久沒有孩子拿我的書來「突襲」我了。上星期六又來一次。

作為一個提倡「敘事醫學」的老師,我承認看診時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太少。

我是指再挖掘「深入」一點;了解孩子做什麼、爸媽是怎樣的人?疾病帶給孩子的困擾?什麼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

齊一公式的症狀列表容易陷入疲憊。只有問點別的,可以打破看診的沉悶和枯燥。

孩子進門那一剎那,我會給他一聲大大的招呼,去掉姓,直呼其名,試圖尋找共同點,問他住哪兒、學些什麼,給他一個真心的問候。

有時候病人說的一句話,像不知哪裡傳來的一陣花香,引發我繽紛的幻想,使我覺得,這輩子當醫師值了。

所以病童回診時,我會多問一句:「最近有沒有去哪裡玩?」

「回外婆家。」

「在附近公園走走。」

「去小人國六福村玩。」

「去澎湖。」

「去花蓮。」……

我順著線索一路問下去,像當場打開孩子送我的禮盒,裡頭有無限的驚喜。

直到有一位病童說:「哪兒也沒去,在家吃你的藥。而且一點也沒效。」

(是不是該拖出去……)

一位約五歲男童不時探頭進診間問我:「醫師,你欸賽看卡緊欸否?」(台語,意思是你可以看快一點嗎?)

終於輪到他。我問孩子:「我講台灣話,你聽有否?(我講台灣話,你聽得懂嗎?)」

他不作聲。

「恁叨有幾欸人?」(你家幾個人?)

他不作聲。

「你呷飽未?」我再問。

他回:「你呷飽太閒啦。」

媽媽連忙喝止。

他是阿嬤帶大的,啥米攏嘛會曉貢……

病人媽媽說孩子的爸學做紅豆餅(純興趣),看病送來一盒五個:抹茶、紅豆、起司、玉米、芋泥;要我試吃看看。

個個晶瑩飽滿,皮薄餡多。我拿回家,用烤箱烤五分鐘,端上桌,孩子們一掃而光。絕對到達開店水準。

老三說:「下次可不可以叫他多做一點紅豆的……」

醫師不只是開藥者、旁觀者,還會交到朋友、成為一樁美事的參與者……

醫病間詼諧的對話,讓人得到片刻喘息。雖然隱藏在所有笑容下的,是不折不扣的嚴酷人生。

診間永遠充滿不請自來的意外……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世界,必須跳脫傳統醫病框架,和孩子一起探索,用微笑找回行醫的感動。 於是我寫了《我願與你同行》

本文經林思偕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病歷的彼端,未盡的故事》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不婉轉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