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的生活、工作、休閒娛樂等都受到波及,醫療從業人員更是承受巨大壓力站在第一線,無畏風險地守護全民健康。疫情雖影響工作,長庚醫院基隆院區泌尿科前主任林承家卻也因此重拾小時候的興趣——繪畫。
他有幅在開刀房打盹的自畫像令人印象深刻,畫作除了展現他的繪畫功力,更讓觀賞者感受到了在手術室裡與疾病奮戰,精疲力竭醫師的日常寫照,畫中剛完成手術的林承家雖顯疲累,臉上的表情卻是平和與欣慰。
在同僚眼中,林承家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賴的醫師,「不只是因為開刀的技術很好,而是他會一直不斷的思考還可以怎樣改進。」尤其是讓他名揚國際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在他的巧手改良下,不但讓軟鏡手術的執行更安全、更輕鬆,成本也大幅降低。不僅惠及更多病患,他更無私地將經驗分享給國內外有意願學習軟鏡手術的醫師;而他在2021年4月的「林承家塗鴉個展」展示的畫作,又讓大家驚訝原來他不僅刀開得好,畫畫功夫也很了得。
白袍下藏著彩色的繪畫魂
「國小國中的時候教室後面黑板不是都會貼一些畫嗎?那些大部分都是我畫的。」林承家笑著回憶,小時候他就很喜歡畫畫,畫得也還不錯。因為好同學的父親是位建築師,他還在心中暗想,建築師整天都在畫畫,這樣的生活應該會很開心,萌生了當建築師的念頭。
只是,林承家很輕易的放棄成為建築師的夢想,他說:「因為家族中的長輩有不少醫師,我這一代只有我的成績比較有機會,所以他們洗腦父親讓我當醫師。」從小就沒有讓父母操心過功課的他,也順著父母的期望,考入中山醫學院。
醫學院的生活忙碌緊湊,卻也多采多姿。林承家的畫功越來越成熟,常被邀請幫忙畫醫學院院慶的海報、為杏園雜誌設計封面、畫插畫,以及幫社團設計徽章等,「那時候畫插畫賺的錢,比我父親給的生活費還要多呢!」林承家自嘲當年在學校打混,畫插畫賺外快的日子,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時光。沒想到畢業後忙碌的醫師生活,再重拾畫筆已是30年後。
事前規劃,做足準備
會走入泌尿外科,林承家開玩笑說他是被「騙」進來的。因為好同學不用當兵早了兩年進入醫院,跟他說外科很好、泌尿科不錯,擁有一雙巧手的他也覺得不要浪費自己的才能,跟著選了泌尿外科。「結果外科早上六點要巡房、七點morning meeting、八點半要趕著進開刀房時,才看到內科的同學一臉剛睡醒正準備要去上班的樣子,那個時候真的覺得是不是走錯科了!?」
但林承家自小就是一副「凡事用盡全力」的個性,「醫學系的考試範圍都很大,很多同學因為書念不完早早就去睡了,但我就是那種沒辦法接受『沒有拼到底就先承認失敗』的那種人,所以都熬夜到天亮。」也因為這樣拼命三郎的性格,幫他熬過了嚴格的住院醫師訓練,也助他屢屢突破自己的極限。
他也受到父親很深的影響,凡事習慣要先做好事前規劃,不喜歡耽誤別人。「我爸是那種跟人家約十點,九點五十就會到的人。有一次全家去英國玩,導遊說半個小時後集合,他就不離開遊覽車了。」林承家說,旅行時他也會準備詳細的check list,仔細的程度還曾讓太太抱怨什麼都安排好了,一點意外的驚喜都沒有。「但這樣會比較安心嘛。」他搔著頭無奈地說。
承自父親自律、嚴謹,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個性,林承家不管是開刀、研究、出國演講都習慣做好事前規劃,擔心做得不夠好,那就事前多練習幾次。雖然可能讓生活中少了些意外驚喜,但看在師長眼裡,卻是一位好醫師最難得的特質。「因為醫療是個很保守的行業,一切都要照著SOP走,病人的安全才有保障。」
就這樣到了2013年,他受到基隆長庚當時的副院長吳俊德青睞,送他去學習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開啟了他醫師生涯的驚奇之旅。
軟式輸尿管鏡,無法攻克的難關
泌尿外科的醫師常被人笑稱是「在胯下討生活」,處理的疾病除了攝護腺、泌尿道、腎臟膀胱手術外,最常遇到就是泌尿道結石的問題了。
台灣主流的治療方式是採取體外震波碎石,若結石太大或太硬,超音波能量無法震碎結石,則會改用經皮腎臟取石術,但病人就得接受出血及疼痛的風險,以及一部分腎臟功能的喪失。結石顆粒若碎得不夠小,就容易殘留在腎臟或輸尿管內繼續長大。一旦輸尿管內佈滿結石,嚴重時會阻礙尿液排出導致腎臟積水,就不得不開刀清除。但手術留下的傷口又可能會讓輸尿管纖維化導致口徑變窄,影響導尿功能對腎臟再次造成傷害,落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之中。
而近年在國外興起的「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屬於自然孔手術,因為沒有傷口,所以病患復原的速度快,也不用擔心手術會損傷腎功能,能重複執行且沒有副作用,可說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
而如此完美的處置,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被發明出來了,但它遲遲無法被全世界各大醫院採用的原因只有一個——貴!這也是這項手術無法被攻克的最大難關。
翻轉手術Upside Down
軟式輸尿管鏡最昂貴的地方是上面的鏡子,要價約180萬台幣(以6萬美元計)。明明是可以重複利用的工具,但平均卻只能用個2-5次就會壞掉,必須時常換新。美國極富盛名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曾在期刊上發表使用了12.5次鏡子才壞掉的紀錄,已經被譽為奇蹟。因此這項成本動輒數十萬元的手術,在美國也只有少數醫療保險較高的病人有機會享受到。
而讓軟式輸尿管鏡折損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因為執行過程非常的累。
林承家解釋:「手術時我們要站著執行,穿著大概七、八公斤的鉛衣,右腳踩雷射、左腳踩X光,單腳要承受全部的重量,可能沒多久就要去找脊椎科的同事報到了。鏡子反射出來的影像左右顛倒,很容易暈頭轉向。一檯手術開下來,腰痠、背痛、腳麻、姆指痛(廠商還為此出了一款固定器來減輕醫師姆指受力),對精神跟體力都是極大的負擔。」
在國外,醫師一天頂多開兩檯刀就累癱了,而且執刀者通常會被要求在90分鐘內完成,否則疲倦感會讓精確度降低,不但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病人也可能因此受傷。
林承家除了手指靈活,平日又喜歡爬山、騎車、跑馬拉松,體力沒問題,加上熱愛挑戰,創意豐富,正是學習這項手術的不二人選,因此院方請他先去學習,之後再回醫院教導其他醫師。
剛開始接觸這項手術時,林承家第一個念頭就是:「哇,這也太不符合人體工學了吧,難怪那麼容易失敗。」之後,他不像其他人一樣不停練習來提升熟練度,反而先思考為何鏡子那麼容易損壞,只要一有空閒時間,他就會往廠商的公司裡跑。「別人都是怎麼開的?」「通常都是怎麼壞掉的?」「為什麼會壞掉?」將所有的流程全部掰碎思考,將變因一一分析,試圖摸索出新的方式。
「差不多第五次開始,我就決定把內視鏡倒過來,坐著開刀。」林承家這個「倒著開刀」的決定,就好像在說「我今天想用倒車的方式去醫院上班」一樣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但他卻非常篤定:「內視鏡倒過來後影像不會左右顛倒,操作更直覺,在腎臟裡比較不會空間迷失;坐著開刀也不會因為疲倦而影響精密度,對病人的安全更有保障,醫師也不容易受到職業傷害。」
而這樣大膽地將手術方式徹底翻轉,也翻轉了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十多年來乏人問津的命運。
從2到200,國外學者直呼不可思議
一開始,林承家還操作得戰戰兢兢,但隨著使用了一次、兩次、三次……當他燒掉手中的內視鏡時,使用次數早已超過Mayo Clinic立下的高標,他也欣喜若狂地確認這種方式絕對是正確的方向!
但他不因此滿足,一直在想為什麼還是會燒掉?「雷射頭就像家裡的電線一樣要先剝皮,剝蒙皮的時候一定要用自己的工具撥,確定都有平行、內外徑都一樣才能做,就不會發生這種燒法…」他大方地分享自己抽絲剝繭後發現的結果。
這種上下顛倒符合人體工學的手術操作,不只讓手術的時間節省一半;在不斷練習、熟悉軟鏡的操作技巧下,鏡子的使用次數也不斷創下新高,甚至能使用到200多次才需更換,將手術成本大幅價低,不可思議的數字讓國外的醫師們感到不可置信,紛紛要求交流參訪。
林承家說,有一次外院的人來參觀,有個醫師還跑去護理站問剛到職沒多久的護理師,想打聽真實的使用次數。但那位護理師不知道軟鏡在別的地方是用個兩次就會壞掉的東西,還很疑惑地反問:「那個會壞嗎?我從來沒看過它壞過啊?」讓那位不信邪的醫師徹底心服口服。
不只手術的技巧,林承家也持續地進行各種不同的研究,像是輸尿管管鞘的置放方式與位置,將手術成功率由六、七成提升到99%;跟大陸的醫師交流,將術後的白血球追蹤納入規範中,避免感染而引發敗血症;而腎內術後殘餘石的清除方法發明,更是突破這項手術的最後一道關卡。
隨著一次次的進步,林承家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演講、手術觀摩、示範教學的邀請也如雪片般飛來。像這樣沒有靠著guideline,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獨門技術,有不少醫師會選擇留一手,但他卻毫不保留地分享技術與經驗,「因為我希望有更多病人可以受益。」他笑著說,口氣無比肯定。
拼盡全力,只因對病患有益
「醫學有極限,醫療也有不確定性,有時候是我再怎樣努力事前規劃,都無法迴避的。」他嘆道,「生命無常,所以要敬畏上帝。」他曾經遇過一個因攝護腺指數過高,要切片檢查的病人。切片本來是再平常不過的檢查,但病人卻在第二天開始敗血症,到最後連手指、腳趾都切除。雖然處置上沒有任何疏失,但林承家還是為這樣的結果感到唏噓,「要是有更完善的術後追蹤方式就好了!」他在心裡喊道。
還有一位腎臟移植的病人,手術後兩週狀況原本一切正常,不料卻在出院前晚突然血管破裂大量出血,緊急送進開刀房後。因為某種黴菌造成感染,之後這樣的情況再度反覆發作了三次,為了保命更只能將移植好的腎臟摘除。
不願意孩子再受折磨,病患的父親忍痛決定不再接受治療,但林承家認為還有一線希望,希望家屬與病人跟他一起拼盡全力、不要放棄,甚至對著父親說:「你再讓我開一次,如果我沒有成功,你就告我好了。」
這份誠意感動了家屬,決定讓林承家再次放手一搏。「很可惜最後還是沒有救回來,但他們也沒有告我,因為他們知道我認真、盡力了。」
還有一對雙胞胎姊妹,只有兩歲三個月大,卻有先天的代謝性結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反覆發作,在別的醫院求助無門時找到了林承家。「姊姊之前已經用體外震波治療過了,但是妹妹情況比較複雜,小小年紀已經做了硬式輸尿管與開腹式輸尿管結石及輸尿管重接手術,小小的身體,肚子已經有兩道疤痕,真的很可憐。」林承家說。
後來他用了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只花了20分鐘就把結石清除乾淨。
「手術造成的傷害先不用說,震波對腎臟也是有潛在的影響。而軟輸沒有傷口,手術可以重複執行,病人不會痛,也沒有副作用,所以我才會那麼努力推廣,希望把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病人不會再為結石苦惱。」
不藏私,永遠還有改進的地方
林承家有多樂於分享他的經驗呢?據推估,國內只要有從事泌尿結石手術的醫生,幾乎都曾經到基隆長庚醫院觀摩學習過。現任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國內泌尿科權威的邱文祥醫師也曾經這麼說過:「在台灣做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的醫師,十個裡有九個在基隆長庚學習過,另一個是不會做。」雖是玩笑話,卻也點出了林承家對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技術推廣的熱忱。
在國外,累積數十例經驗的醫師如同鳳毛麟角,通常只有在厲害的醫學中心才有;但因為林承家毫不藏私的分享,他有不少學生都已具有上百例的手術經驗,放諸世界早已是熟練又優秀的醫師。但有2000多例經驗的他,仍認為自己只是初窺門徑。
「國外的論文說40例就算成熟了,但我開到200例時才覺得自己比較熟練,400例時才覺得自己合格。即使我現在做到2000多例了,還覺得有些地方是錯的。」面對這些問題,林承家沒有感到任何挫折:「每一個失敗都有道理、犯下的每個錯也都有道理。如果來觀摩的當天手術很順利,我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爲沒讓他學到什麼東西,再怎麼教,都還是要自己實際走過一遍。」
因為受到不少美國、歐洲的醫學教育委員會邀請他去擔任老師,林承家了解到國外培養醫師的方式,「國外的醫學會的教育很嚴謹,他們A-B的步驟要幾秒,B-C的步驟要幾秒都有明確的規範,跟台灣靠手感、老師傅傳承的方式很不一樣,這是我覺得我們還要努力的地方。」他希望透過更有系統的教育訓練,讓參加研習的醫師能有更多的收穫。
不怕後浪會把前浪推到沙灘上嗎?他哈哈一笑:「不會啊,很多醫師都比我聰明,有些問題我自己也沒想過,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會學到很多,後浪只會把我越頂越高,」他接著道:「而且超過我也很好啊,最後的受益者還是病人!」
專注工作,享受生活
面對生命的無常與工作的高壓,林承家認為人生只當醫師就太無聊了,因此培養了不少興趣。熱愛大自然的他,除了騎自行車、登山、跑馬拉松,他甚至還參加過海泳,而更這些項目的共同點,就是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參與。「因為工作太忙了,壓縮到跟家人相處的時間,所以我會規劃全家都能一起參加的事,也能有共同的話題。」
與工作上不斷鑽研的精神一樣,林承家面對這些興趣也絲毫不馬虎,「我從小其實沒什麼運動細胞,只是我一直想著怎麼讓這個東西變得更有趣、更進步,發現自己能負荷這樣的運動時的感覺,會讓人上癮。」像是他最愛的登山,想的不是去征服百岳大山,而只是純粹的專注,然後享受過程。
記得第一次登雪山,雖是冬日積雪,卻是萬里無雲,行走雪地不久忽然就起霧並颳起大風雪,幾分鐘內伸手不見五指,但在幾分鐘之後又是雲霧盡散,半點無雲的藍天再現,大自然的瞬息萬變讓人感動;然後在登頂後,就著冰雪來碗挫冰,更是人間美味,這些感動只有實際經歷過才知道。
受到疫情影響,戶外活動被迫暫停,於是重拾畫筆,結束看診後的診間,就成了他現成的畫室。許多令林承家感動的瞬間,都成為他畫筆下一幅幅精彩的作品。
喜歡專注做事的感覺,並把事做到極致,是林承家在工作、生活上奉行的圭臬。現在的他依然專注在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的改善,「我每天都在想這些錯誤要怎麼克服,連睡覺都在想,有時候在睡夢中獲得靈感,還會趕快爬起來把它寫下來。」他笑著說。
遙望頂峰,林承家仍一步步披荊斬棘地向上爬。慶幸有他這樣的醫師無私地開道,在病患的臉上重新繪上彩色笑容,也翻轉了他們黑白的結石人生。
林承家
CHENG-CHIA LIN, M.D.
基隆長庚前泌尿科主任,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權威。
凡事喜歡做好事前準備,在投入的領域中灌注熱情、不斷創新、追求極致。2013年習得「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後,改造操作方法省下50%手術時間,並將器材壽命從2例提升到200例,大幅降低手術成本,震撼全球泌尿醫學界,吸引全國、世界各地醫師前來觀摩學習。
積極推廣教學,並赴全世界示範,希望結石病患都能享有這樣幾乎無副作用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