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輝

脫軌了,也能繼續向前

蔡伯鑫,給懼學孩子被理解的可能

一位病人經歷幻聽、幻覺、多重人格,甚至多次自殺未遂……她苦笑著說:「事情就是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蔡伯鑫盯著她的雙眼回答:「沒關係,我們重新讓這件事情變得一點一點能被理解。」幾次回診後,病人在診間崩潰落淚:「可以不要放棄我嗎?我真的好想活下去。覺得這話很蠢,但我真的想活得好好的……」

Read more

預約不怕失智的未來

徐文俊,愛與關係的處方箋

「失智症是一種『關係』的疾病,」徐文俊說,「沒有藥醫好像很可怕,但其實有沒有藥不重要,回到愛的關係,家庭就會重新受到祝福。」他的處方充滿著溫度,「雖然沒辦法治好病人,但我們治癒了患者、照顧者和家人的心,失智症造成的愁苦少了,笑聲就回到了家中。」

Read more

整合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大數據

蔡政宇提出GBM治療新策略

蔡政宇說,早年的基礎研究因為過於針對個別性,容易陷入「瞎子摸象」的窘境。2015年美國響應精準化醫療,提出要在正確的時間,對正確的人,做正確的治療,不是所有藥物都一體適用在所有療程,而精準化醫療最重要的精神便是大數據,透過大數據的整合才能有宏觀的想法和更適切的治療。

Read more

後疫情時代AI智慧醫療發展

洪子仁:是投資而非成本

洪子仁強調,智慧醫療絕對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支持,「醫療的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這是韓國智慧醫療環境比台灣更好的原因。例如這幾年醫護人員難找,更大原因是醫療機溝沒有能力幫醫護人員加薪,健保資源日益惡化,雖然營收賺錢,但本業虧損的醫院能否永續經營?是目前留給當代人考驗的課題。

Read more

外科聯合學術演講會

再生醫療雙法受矚目

「再生醫療」係指利用基因、細胞及其衍生物,用以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之製劑或技術。石崇良對再生醫療專法做出期許,希望法規能與現實接軌,滿足病人需求並保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時促進生技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Read more

讓逝者安詳,生者不痛

陳榮基,不只是安寧的推手

「不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最大的失敗。」陳榮基希望醫師們將心比心,「如果他是自己的家人,你願意家人受到那麼大的痛苦嗎?」他說服醫師放下執著,有時放手才是對病人好。他設立了台大緩和醫療病房,之後更協助推動「安寧緩和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陸續通過…

Read more

每道眼神,我都希望盡快回應

林易超,將愛宅配到府

花蓮從南到北幅員廣大,不少需要到宅醫療服務的患者,往往還在偏僻山區或原鄉部落。「出門一趟只能治療三個病人,賺健保少少的補助,有時候甚至會虧錢。哪有在診所裡吹冷氣,一個一個治療來得輕鬆。」林易超一語點破現實的困境,「但距離的遠近,不是用里程數就能計算得一清二楚的。」他認真地說。

Read more

不忍見到孩子受苦

黃璟隆,仁心守護兒少

家庭暴力的產生,通常發生在比較弱勢的家庭。「只要大人心情不好,就容易把小孩子當成出氣筒。經濟狀況不好,或者偏鄉的孩子們,更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這些兒少虐待的案例,每每讓黃璟隆看得怒不可遏,他握拳道:「我越來越不能忍受小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決定做出行動,改變這一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