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這四個字真的是至理名言。年輕醫師開刀常會遇到困難,可能是出血無法控制,可能是卡在某個步驟過不去,這個時候我就會上去幫忙,盡快把問題給解決。他們有時候會很沮喪:「為什麼我弄了半天都弄不好,你一下子就解決了?」

Read more

「能到達我們醫院的人是幸運的」——

阿富汗兒童營養不良危機一瞥

四百人。這是我們現在在阿富汗拉什卡爾加的布斯特(Boost)醫院每個月治療的嚴重營養不良兒童的人數。孩子們都不滿五歲。其中很多還患有令人擔憂的併發症,如肺炎、腹瀉或胃腸道問題。人們從很遠的地區趕來我們的醫院。這趟路程可能花上三個多小時。對病重的孩子而言,路途實在太遙遠了。

Read more

陳威明

WEI-MING CHEN, M.D.

骨腫瘤、人工關節置換權威,現為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從醫生涯中,陳威明不斷自問「如果病人是我的家人,我要怎麼幫他?」認為醫療只要做到將心比心,為病人多想一些,就能獲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感於骨肉癌小朋友們的治療動輒10個月起跳,交通住宿對家庭是很大的負擔,在2010年與家長們一起成立「骨肉癌關懷協會」,並於2018年打造了「骨肉癌關懷之家」。

Read more

醫病相互撫慰

一位長期追蹤的氣喘病人回診。他說:「醫師,你最近是不是很操勞,怎麼頭髮特別白?」我只好向他坦承,最近作息確實不正常,順便吐吐苦水,現在醫師不好當,疫情嚴峻,還要做研究帶學生什麼的;交換一些生活經驗。突然角色互換,他變成醫師,原來自己才是百病叢生……

Read more

對話──大郭醫師的癌症診間微光故事

二十多年癌症治療的經驗,讓郭于誠醫師深刻體會到患者和家屬是醫者最好的老師!好醫生除了醫「生」之外,還要能醫「死」!醫生不是神,無法預知病患的未來,但醫者可以成為診間室的一盞溫暖的光,陪伴病患與家屬面對未知的恐懼,甚至走完「善終」的道路。

Read more

選擇障礙

他拿起桌上幾種除疤商品,東看看西看看。「如何?需要嗎?」他挑得有點久,我忍不住問他。其實病人要不要買、要買什麼、要買多少,我都沒有意見,只想快點結束這個看診。繼續看著不同商品的說明,陷入無法決定的沉思。「還是你要不要先想一下,等一會再進來跟我說你要哪一種。」「醫師你推薦哪一種?」

Read more

貧困所致的疾病:壞疽性口炎

許多患者來自貧困社區,以及這些社區裡最貧困的家庭。當症狀開始時,他們不一定有錢能去看醫生。有時,他們認為這種病是因鬼神之力引起,因此不尋求醫療照護,或者去找民俗治療師。所以當他們把孩子帶到我們的醫療中心時,壞疽性口炎造成的傷害已經很嚴重了…..

Read more

李偉文

WEI-WEN LEE, D.D.S.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曾擔任童軍團長,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並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

Read more

突襲

病童回診時,我會多問一句:「最近有沒有去哪裡玩?」「回外婆家。」「在附近公園走走。」「去小人國六福村玩。」「去花蓮。」……我順著線索一路問下去,像當場打開孩子送我的禮盒,裡頭有無限的驚喜。直到有一位病童說:「哪兒也沒去,在家吃你的藥。而且一點也沒效。」(是不是該拖出去……)

Read more

老師沒教的40堂醫療必修課:

40個真實法院判決 攸關病人安全、避免醫療糾紛

「醫療常規都是法官說了算!真是莫名其妙!」醫師們憤憤不平地說。「既然這樣,那不如我來收集判決,解析這些『法官認為的醫療常規』,讓醫師們有『醫療常規』可以遵循,知道該怎麼做才不會被告上法庭,才可以有效避免醫糾。」療爭議事件中,真的進入法院程序的比例那麼少,為什麼還要討論這些判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