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許多人在此耕耘,投入公衛基礎建設,也有許多人投入教育與研究,致力於培育本土教研人才。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醫學校、戰後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到1972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系,以及1993年成立的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臺大醫學校區一直是培育臺灣公衛人才的重要園地。
婦產科名醫,生殖內分泌權威,變性個案治療超過1000人。花蓮出生長大,從小親海,立志當水手。參與北榮試管嬰兒小組,催生出台灣首名試管嬰兒後,又完成台灣首名經「輸卵管精卵植入術」誕生的寶寶。關懷弱勢,投入性別認同障礙與變性人治療,讓他們靈魂與肉體不再衝突。
冰冷的醫療儀器一觸碰到皮膚,我逞強已久的眼淚終於潰堤,撲簌簌滑落臉龐。許多畫面一幕幕在我腦海中浮現,最後停留在手術前一晚的深夜,我拿著筆在左腳寫下:「謝謝二十年的陪伴,辛苦了。」正式向我的左腳道別,伴隨護理師的聲音,我陷入了沉睡…..
出身於軍人家庭,就讀國防醫學院時,就開始省下自己的零用錢來資助貧童。在佳里創辦以琳內科診所,讓鎮民不需再大老遠跋涉到台南市區洗腎。他又成立以琳之家急難救助中心,為弱勢家庭的學生們打造另一個「家」,讓孩子不再孤立無援。
「對精神病患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句『想開點』,而是友善的社會環境跟穩定的治療。」為了讓大眾正確認識正確的觀念,賴德仁透過一連串的展覽來向社會溝通。透過消除歧見,由醫院與社區的通力合作讓患者融入社會的運作,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
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台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德仁診所院長。致力於推動憂鬱症與精神病去污名化及失智症的友善職場與社區,組織台灣憂鬱防治聯盟,協助辦理「腦的美麗境界」等一系列精神衛生展覽與講座,退休後開辦德仁診所,並積極推動失智症預防,繼續在前線守護民眾的精神健康。
無論眼前病人甚麼症狀,病歷記載些什麼,總有一些「別的事情」在此刻發生。 醫院像戲院,不斷上演著人間的悲喜劇。醫生這一行,就像坐在戲院的第一排看戲。導演的耳語,演員痛苦的表情,主角困惑的眼神,每個悲傷的紋路……清清楚楚,無法選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