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 編輯部

用生命拚的生命

練習把每一件事都賦予正面的意義-我試著把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都賦予正面的意義,這樣在進行的過程,才會更快樂。這是我多年在ICU 重症醫療現場,面對無數次生死,所學會的事,我樂於和每一位讀者分享。 無論你在什麼位子,我們都是一樣的,都可以選擇當一個「善良、正向、溫暖」的人。

Read more

羅綸洲

LUN-JOU LO, M.D.

精通唇腭裂治療,從1999年投入海外義診,每年出團3-5次,足跡踏遍柬埔寨、菲律賓、印尼、外蒙古、緬甸、越南等地。秉持「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精神,認為義診的目的是教育當地醫師開刀,讓技術在當地紮根。 經營臉書羅綸洲醫師的顱顏教室專頁,讓顱顏缺損的家庭重新綻放笑容。

Read more

存在的離開:癌症病房裡的一千零一夜

我忘記那天到底是說了什麼笑話,她微微抽動嘴角發出:「呵呵,我很久沒有笑了。」那時候更覺得自己不應該走護理,比較有天份進演藝圈當名諧星吧!但在我的心中,永遠忘不了她那種似笑非笑的表情,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笑對某些人來說,竟然是如此遙遠……..

Read more

自費品項

有些病人對健保百分之百信任,或者說認為健保百分之百都應該買單。打從心裡認為「我已經繳了健保了,為什麼還要自費?」衍生出來的就是對醫療端的不信任,「一定要用自費的東西嗎?」「這個東西健保沒有給付嗎?」「醫生要我用自費的東西,是不是有回扣可以拿?」

Read more

林思偕

SYH-JAE LIN, M.D.

喜愛書寫,在將故事轉化為文字的過程中,會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同理,並透過寫作來整理自己的心情,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並在下次遇到類似的狀況能處理得更好。 用兒科醫師敏銳的觀察力看透人生百態,著有《我願與你同行》。

Read more

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

醫院跟便利商店一樣全年無休且二十四小時運作,想當然爾,需要非常多的護理師。老實說,念大學的時候,無法體會「護理是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種高話,但經過二十年的洗禮,我會說護理真的是藝術,因為極需創造力與獨特性,同樣地,社會上真正懂得欣賞藝術(護理)的人也是少數…..

Read more

賴允亮

YUEN-LIANG LAI, M.D., R.Ph.

前往澳洲、英國、美國接受臨床腫瘤訓練,受感動而踏入緩和醫學,並將所學帶回台灣。迄今在醫學會中仍持續親身參與迄今仍持續以理監事身份參與服務,推動國內安寧緩和醫學。
期待在感動與愛心中加入技巧與方法、在醫學科技中融入人文關懷,增加苦難生命中病人的福祉,更期許醫療人員能成為病人的「守望者」(Watchman)。

Read more

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

表面上這是一本死之書,實際上卻是一本生之書。安寧緩和醫療不只是一門醫學,它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如何讓人好好的活到最後一刻是安寧照護人員的一生懸念,但還是有太多人誤認我們是催熟死亡的死神,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家從安寧照護人員那從不放棄的勇敢與愛。

Read more

謝景祥

CHING-HISANG HSIEH, M.D.

謝景祥積極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勇於向總統、衛服部部長進言,並大力宣揚「預立醫療決定書」,陽明醫院更提供免費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於此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人數,高居全國醫療院所的第2名。

Read more

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

我們都希望活得精彩,於是在每天的日子裡一步步開拓、創造人生。有些人忙得不亦樂乎,有些人玩到樂不思蜀,還有些人選擇淡泊恬靜,只是不管哪一種生活,都經常會被問到:「這是你想要的嗎?」此時,你的回答是什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