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一場與 COVID-19 的戰役 ── 台北榮總疫苗施打流程之觀察、感悟與檢討

夏日午後,豔陽一如往常照進空蕩無人的場館大廳,所有人員準備各就各位。望向外頭報到處接踵而至的民眾,恍若一場戰役即將來臨,自己正率兵出征,只差沒有號角響起、大纛高舉。不一會兒時間,民眾便湧入場館,現場人聲鼎沸、川流不止。我連忙緊守崗位,確保學弟妹皆順利詢問與開單,部隊運作如常。

Read more

健康背書

民眾(或法規)對醫師有太多的期待,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有些屬醫療範疇有些不是。「我上星期剛開完闌尾炎,那我可以打疫苗嗎?」這個問題,某種程度就是要醫師替自己接下來的疫苗注射背書「醫生說我可以打~」

Read more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Read more

當父母不想搬進機構時,該如何與他們溝通

三、四十年的歲月過去,當身為小孩的我們長大成人了,甚至也有自己的家庭後,成人親子間的溝通是另一個重大課題,如何面對在生命老化階段中無論是生理和心理功能上都有相當大變化的長輩,幫助他們一起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更是值得探討。

Read more

為什麼諮商師不給我答案就好

電影裡的心理諮商師常說著各種大道理來為案主解惑,看似直接又浪漫的諮商過程,在真實世界中卻讓人只想問「為什麼你不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就好了呢?」事實上,諮商師在過程中扮演著各種角色,藉由諮商的過程中讓個案可以更了解自己完整的樣貌,進而能夠更有效的處理自身的問題。

Read more

知行合一

「傷口一直在流血!一定要先控制住。『控制外出血是處理外傷最重要的事!』」我告訴在旁邊協助急救的住院醫師,這個外傷處理的天條,「無論傷口縫得好不好看、將來是否有感染可能,在這個時間點,都不是須要考慮的事,不能流血是最重要的!」

Read more

我曾經對這種運作一無所知——台灣公衛政策下的社區篩檢與疫苗注射,實際如何運作?

新聞媒體、報紙消息,固然可能喚起大眾注射疫苗的意願,但在台灣社會,地區的里長鄰長在社區性的公衛活動中,常占據更不可替代的角色。
為了網羅社區民眾,他們不惜挨家挨戶去按鈴、發傳單,甚至在前一天打電話,宣傳哪一家大醫院的醫護人員會來服務,並且當天現場可以「拿禮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