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病歷和過去不一樣 ── 醫病關係如何影響病歷書寫?

文/陳和謙醫師

這幾天,想知道過去年代的醫院,以及診斷-治療的模式到底長什麼樣。查資料時,發現一篇從「病歷史」角度洞察「醫病關係」的文章。

來整理一下。

(Photo by Helloquence on Unsplash

過去,病歷都怎麼寫?

以前,病歷長這樣子:

「一七三七年七月,妮科森小姐,一位愛爾蘭女人,感染流行性熱病。她是個年約二十歲的單身女性,漂亮、活潑、好脾氣;罹患乳房硬化;非常愛吃多汁的食物並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

#有更多病人的聲音
#記錄更多與診斷無關之事

或是這樣:

「我在二十七歲時健康良好、體質中庸有節。或許是由於四旬齋時飲食過於豐盛,加上投入研習法律,我突然驚覺心頭緊束,而強烈地恐懼自己會中風而死。這憂慮使得病症更加惡化了。」

#病人對自己的解釋也被寫進病歷
#以前醫病使用類似的語言

為何病歷長這樣?

十八世紀的醫療行業,醫生採納許多「病人生活細節」與「病人的主觀解釋」。

這是因為,一來,當時醫學界的學理共識較少,許多醫生便發展出吸引人的創新說法來解釋病情。二來,正統醫師的病人大多是貴族士紳階級,社會地位與財富權勢比醫師還高。

#病人常認為自己獨特_疾病經驗一定與生命歷程息息相關
#醫生就順著你_講你聽得懂的話_讓你相信他

另外,病人自我疾病敘事中的「故事性」,與宗教故事中常見的「墮落與救贖」的敘事模式十分接近。不論醫生和病人,都用熟悉的文化資源,來理解自身疾病。

#咳嗽_前幾天有吹到風_穿多點之後_就不咳了

於是,病歷中有大量「病人的聲音」。

病人的聲音為何消失?

但後來,病人的自述在病歷中越來越不重要。

為什麼呢?原因有三點。

醫學因素

隨著醫學研究發展,醫學界有了共通的量尺,用以描述、診斷疾病。這也使得愈來愈多的專業述語出現。

#個人_只是疾病發生的場所_醫學研究的主角是疾病
#bio的發展壓縮了psycho和social

社會因素

醫院收容所出現。收容所裡面收養許多貧窮病人,他們在醫病關係中權力低下,醫生不重視他們對自身病史的主張,而把他們當成觀察、研究與實驗的對象。

醫界因素

醫學職業團體,對內漸漸建立起對成員的規範,也對外建立出更大的自主性。醫生各出奇招來招引病人的情形受到約束,病人對醫師的影響便漸漸下降。


回首過去之後,再度凝視現在,便覺得頗有啟發。

本文經陳和謙醫師授權刊登於《醫學有故事》

原文:為什麼現在的病歷和過去不一樣 ── 醫病關係如何影響病歷書寫?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不婉轉

偏鄉醫院的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