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白袍的天鵝”吳敏如,工作與生活美感
一般人對醫師的認知或認識,總是停留在身上穿著白袍或掛著聽診器,或者使用醫療器材耐心幫病人治療,如果你的周遭沒有醫師好友,也許會好奇醫師們走出了醫療院所,他們的實際生活可以有多精彩呢?本文採訪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吳敏如,與大家分享她的生活美學。
一般人對醫師的認知或認識,總是停留在身上穿著白袍或掛著聽診器,或者使用醫療器材耐心幫病人治療,如果你的周遭沒有醫師好友,也許會好奇醫師們走出了醫療院所,他們的實際生活可以有多精彩呢?本文採訪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耳鼻喉科的醫師—吳敏如,與大家分享她的生活美學。
現在的心理健康概念,強調的已不是「挫折忍受度」,而是「復原力」。也就是說在遇到壓力或困難時,需要的不只是一直忍耐、強迫自己樂觀和勇敢,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好好消化挫折、恐懼、失落等感受和心情….
「老師們的身教、言教會影響學生,學生跟著老師,可以學到老師的行事模式、如何做選擇、決策,還有價值觀的傳承。」吳明賢說:「我們訓練出來的醫師要有高度,處理的是人而不只是疾病,更高層次更是要可以影響政策,讓社會更健康、國家更強壯」。
民以食為天,但是食以安為先。進食所需的吞嚥動作,牽涉口腔、咽喉及食道的功能,需要很複雜的肌肉共同運作,如此嚥下的食物才能走該走的路。隨著年紀增加,神經肌肉退化或疾病影響,吞嚥困難,如鯁在喉,讓進食不再理所當然的順暢,吞嚥可能成為壓力來源,甚至變成無形的殺手,造成吸入性肺炎,後患無窮。
黃崑巖院長曾提毛筆寫下:「不想走完不啟程」(Go all the way, or don’t go at all.)。對葉寶專而言,踏上精神科就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已啟程,就要勇敢繼續向前行。即便退休,他仍掛念著雲林的患者,「以前,幫助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