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下承諾,路不走完不啟程 葉寶專,築起雲林精神醫療網

在早期年代,醫學生避開精神科,病患忌諱看精神科,他卻選擇精神科。當無人願意來到精神醫療尚屬蠻荒之地的雲林,他卻一腳踏入開疆闢土,建立雲林精神醫療網。眼見精神病患就醫困難或不願就醫,他主動出擊,赴個案家中診視、到偏遠地區巡迴醫療。

他是葉寶專,曾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醫師,即使兩年前退休,轉任信安醫院副院長,仍持續守護病友,只因「路不走完不啟程」,要做就要堅持做到最後一刻。這也是他從醫志業的承諾。

葉寶專是雲林信安醫院的副院長,多年前他剛到雲林時,整個雲林只有3位精神科醫師。他花了20年打造雲林的社區精神醫療網,成功接住許多患者,挽救無數家庭。(圖/陳雅莉攝)

成大後醫系,點亮人生方向

葉寶專,嘉義鹿草人,初中時在嘉義市念天主教輔仁中學,後來北上讀建國中學,再從東海大學生物系畢業。1983年退伍後,他茫然不知未來人生之路要怎麼走。

隔年2月,適逢成功大學設立學士後醫學系,招收首屆學士後醫學生。首任系主任由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兼任。除成大外,台大、陽明、高醫、長庚也曾加入學士後醫學系招生行列。

「知道成大開辦後醫系,彷彿上天為我鋪設了一條路,當下決定要報考。」葉寶專說,考試科目包括國文、英文、微積分、物理、有機化學等,他的國文、英文底子還不錯,只準備3、4個月,沒想到竟以第一名考上。

當時,成大醫學院尚未設立醫院。所有醫學生每半年必須北上,到台大醫院見習。台大醫學院除招收一般年制醫學生外,也設有學士後醫學系,再加上成大後醫系的學生們,對教授形成龐大教學負擔。

葉寶專回憶那段在台大醫學院『寄讀』的日子,「雖然感覺自己像個小媳婦,心裡很不是滋味,過得又辛苦,但好處是台大醫學院教學資源豐富,教授治學態度嚴謹。每位教授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景仰的對象。」

以嘉義基督教醫院前院長陳誠仁為例,不但曾在台大醫學院教過葉寶專,師生兩人還於2018年同時榮獲第28屆醫療奉獻獎,在醫界傳為美談。

2018年的醫療奉獻獎,葉寶專(三排右二)與老師陳誠仁(前排右三)同時獲獎。兩人一個在雲林架起精神病防治網,一個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力行改革,一起讓愛照耀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圖/葉寶專提供)

精神醫學冷門,卻充滿神秘感

醫學生畢業前,要選擇主攻專科,精神科向來並非熱門科別。但葉寶專決定投入精神醫學,至今逾30載,無怨無悔。他自我調侃,「因爲我成績不好,只有精神科願意接納我。」

其實,在他看來,精神醫學雖是鮮少人想要走的專科,卻充滿神秘感。他認為自己的個性、氣質,與精神醫學領域很契合。

「精神科醫師總讓人覺得學富五車、才華洋溢,不只閱人無數,還飽讀詩書。」醫學院同學得知他選擇精神科,直說:「葉寶專選精神科就對了!」

那時,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雖少,但由台大醫院副院長徐澄清親自坐鎮。徐澄清有「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的開山鼻祖」之稱。另還有李明濱、林信男等教授,都是國內精神醫學界泰斗級人物。顯見,成大醫學院與台大醫學院淵源深厚。

徐澄清、林信男皆擔任過成大醫院精神部主任,後來返回台大醫院任職。往後,成大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培訓,主要仰賴葉宗烈主任一手拉拔。

在台大與成大師長們的薰陶下,葉寶專(左一)順利畢業,並選擇了與自身興趣相符的精神科。(圖/葉寶專提供)

在成大醫院精神部受訓第一年,葉寶專曾遇到一名30幾歲男性病人在父母陪同下就診。當他走進會談室,病人雙親一看到他,馬上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忍不住嚎啕大哭。葉寶專原以為對方要哀求他救救兒子,結果沒想到這對爸媽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醫生,乎伊死!」(台語:讓他死)。

原來,這對老夫婦開設一家雜貨店。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子,每天在店舖前大吼大叫,搞到客人不敢上門,根本無法做生意。所幸在經過治療後,該名患者情況大幅改善,解決老夫婦心中之痛。這次震撼教育,也讓葉寶專深刻體會到精神科病人就醫的重要性。

「救一個精神病患者,幫的不只是他一個人,還有背後一整個家庭。如果能把他們找出來,給他們幫助,一定可以阻止更多不幸。」

雲林精神醫療,曾是蠻荒之地

雲林是精神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縣市。1994年8月,葉寶專初到省立雲林醫院服務時,全縣精神科專科醫師用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斗六地區2位,虎尾地區1位。三位醫師要撐起全縣兩、三千名精神病患,足見精神醫療資源之貧瘠。

葉寶專猶記當時病人趁天還沒亮就會到醫院排隊,精神科醫師一大早6點半已開始看診。當時,醫院只有門診和日間病房照護服務,急慢性病房照顧還只是掛在天邊的雲彩,若以蠻荒之地形容雲林精神醫療情況,一點也不為過。

1995年,省立雲林醫院興建精神醫療大樓,設有急性病床50床,成為雲林精神醫療網的責任醫院。葉寶專從省立雲林醫院、署立雲林醫院到2004年改制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歷經「三朝」元老,親眼見證雲林精神醫療篳路藍縷,從沙漠變成綠洲。

「省立雲林醫院精神科是由陳宏主任開創的,陳宏以後游章平主任接繼,兩位前輩對雲林縣的精神醫療有很大貢獻,我只是接續他們的棒子而已。」葉寶專謙虛地說。
三位精神科醫師要照顧整個雲林縣兩三千位患者,門診資源已少,許多無法出門的病患更是久久都看不到醫師。葉寶專四處演講、居家訪視、建立名單…接續前人的腳步,摸索出雲林精神醫療需求的樣貌。(圖/葉寶專提供)

雲林西部沿海偏鄉,距離位於斗六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約四、五十公里。每次就醫,病人們都要費盡千辛萬苦。首先,必須先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虎尾,再轉乘兩、三次,才能到達斗六,班次又不密集,通常要耗上一整天時間。若搭乘計程車,往返花費動輒高達數千元。不論是時間或金錢,對原已心力交瘁的家屬而言,更是沉重負擔。

20幾年前在急診值班的一件個案,更是道盡了家屬的辛酸。

「有一位70幾歲老母親包了計程車,帶著50幾歲,全身遭到綑綁的兒子,從雲林沿海地區千里迢迢來就醫,離開時司機向老婦人收了足足七千元的車費!我忍不住問他:『七千元!為什麼這麼貴?你怎麼忍心收下這筆錢?』司機卻理所當然地說:『我不只要載他來而已,還得幫忙綑綁他!』」這件事也讓葉寶專更加堅定,要解決病人就醫困難的決心。

他向雲林縣衛生局爭取通過,自1999年起至水林鄉、東勢鄉設置巡迴醫療站。醫院派主治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行政人員共6人組成團隊,到當地衛生所就近提供治療服務。

葉寶專也主動出擊,開始居家訪視,先在醫院方圓10公里以內主動發掘隱藏在家中的個案,逐漸納入精神醫療網絡,以便妥善照顧。「精神科病人看診、接受治療,必須整合醫療、警政、社政、民政、戶政、衛生等單位,甚至是司法系統,才能建構完整的精神醫療網絡。」他語重心長地說。

從整個雲林只有三位精神科醫師,走到數十人的團隊,葉寶專花了20多年向政府爭取資源、提出建議,串連醫療、警政、社福、戶政等…一點一滴編織出雲林的精神醫療網。(圖/葉寶專提供)

居家訪視,深入社區尋找個案

台灣社會對精神疾病普遍存有刻板印象,加上病人缺乏病識感,忌諱就醫者並不在少數。由於病人不會主動就醫,甚至認為自己沒病,致使治療困難重重,造成家屬莫大困擾。

一位住在虎尾的女病人,因不按時服藥,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家人傷透腦筋。葉寶專與醫療團隊第一次居家訪視時,才剛踏進病人家門。老母親看到女兒衝進廚房,馬上轉身就往外跑,留下葉寶專和醫護人員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結果,女兒拿著菜刀衝出來,要追殺母親。「因為病人無病識感,不知道自己生病,以為媽媽要找人來對她不利,所以才跑去拿菜刀,」葉寶專解釋說。

思覺失調的患者,常在耳邊出現幻聽,並會認為有人要對他不利而有過激反應。許多患者沒有病識感,常會拒絕就醫,但只要透過專業的評估與協助,大多數的人都能回復正常的生活。(圖/Photo by Camila Quintero Franco on Unsplash

第二次居家訪視時,葉寶專擔心醫療團隊的人身安全,特地找了警察陪同。他請警察先站在遠方以免刺激病人,萬一病人出現攻擊意圖時,再上前嚇阻或制服。幸好在兩次居家訪視後,患者都有定期服藥與追蹤,症狀獲得不少改善。

但並非所有的病人都會乖乖地配合。有些病人抗拒吃藥,家屬會把藥水摻入飲用水或湯中讓他服用,但也有些個案的疑心病很重,家人提供的開水、湯或果汁,不論什麼統統都拒喝。

「這是精神科跟其他科最不一樣的地方。別科的病人為了復原,都會主動配合治療,但我們有許多病人不願意配合,所以治療常常不順利。」面對這些處於急性期又不願意服藥的病人,葉寶專會先說服他們注射長效針劑,讓藥效可維持半個月至一個月,之後再慢慢進行開導。

葉寶專時常鼓勵病人不要被挫折擊倒,只要與醫師緊密配合,定期服藥,生活品質一定會有很大的改善。照片中的女患者雖然失去手掌,但寫出來的字比一般人還要漂亮,證明了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圖/葉寶專提供)

另一名病人住在斗南,發病後從未接受過治療。葉寶專居家訪視時,病人露出兇惡目光,旋即轉身跑上二樓房間,躺著一動也不動。葉寶專先是傻眼愣住,後來決定上樓與他會談。周旋一陣子後,病人終於願意下樓。

葉寶專勸他,因體型較胖,乾脆順便量血壓、抽血,做簡單檢查,又以連哄帶騙方式,跟他說因血壓高、血脂高,說服他當場接受打長效針。經過兩次居家訪視,該病人按時服藥、接受治療,持續長達20年,直到過世。

「病人到醫院就醫,與醫師到病人家中訪視,兩者效果不太一樣。」葉寶專說,到病人家中診視,可看到更多面向,了解病人為何會發病、病情好轉後為何會復發,比較能深入釐清家庭環境如何影響病人心情、病程演進以及日後的發展。

有時,居家訪視反而比醫院門診更能根本解決病人的問題。但病人急性發作時,還是需要到醫院治療,才能快速穩定病情。

病情處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處理方式。精神科病患診斷和治療,牽涉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應從多元面向來了解並幫助病人。而且不只有藥物治療,還需要家庭、社會資源投入醫療系統,讓病人願意接納醫師建議。

對病患真誠的付出融化了患者的心防,對葉寶專的信任讓病人願意持續服藥。這不只對患者有幫助,對照顧他們的家屬也是莫大的救贖。(圖/葉寶專提供)

真誠以對,建立互信醫病關係

「病人會願意接受你的治療,關鍵在於:信任感。」葉寶專一語道破。

如何讓病人相信,而非抗拒,是每個精神科醫師都會面臨的課題。除了醫師本身學識、涵養和醫療技術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只要真誠以對,主動關心病人,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患者自然願意在醫師面前敞開心房。

葉寶專相信病人,病人也願意信任他。某次,他在省立雲林醫院精神醫療大樓看診時,一位急診病人突然大聲咆哮,拿刀揮舞。工友跑來向葉寶專求救,他趕到現場時,卻發現急診室其他值班醫師、護理人員和病人都不見蹤影,只剩下這名病人不斷吼叫。

一看到他抵達現場,病人馬上大喊:「葉寶專,我認識你!」一聽到對方喊出自己的名字,葉寶專心先安了一大半,之後因爲患者對他的信任,願意將刀子放下交給他。之後葉寶專帶著病人到辦公室墾談,打了一針鎮靜劑後,讓病人先冷靜下來。

事件落幕後,病人準備騎腳踏車回家,突然問:「我那把刀子呢?那是我除草用的工具。」眾人聽了面面相覷,難道還要把那麼危險的刀子還給他?葉寶專卻秉著對病人的信任,認為刀子是病人謀生工具,親手將刀子交還。「如果把刀子沒收,病人可能不諒解醫師,更遑論要信任醫師。」他解釋道。

信任感的建立需要長期的累積,但崩塌可能只要一瞬間。葉寶專接納、同理、信任他的每位病人,同樣地,他們也深深信賴著他。(圖/Photo by Kelly Sikkem on Unsplash

不過,在行醫之初,醫病之間要做到互信,並不容易。葉寶專坦言,行醫要抓得住病人的心,但病人急性發作、突然暴怒時,根本無法預料他下一刻要出現什麼樣的攻擊行為。

某次門診,一位病患在母親陪同下就醫。當葉寶專詢問家裡是否還有鎮定劑,媽媽答說還有,葉寶專打算把4顆鎮定劑調整為3顆,以避免醫療資源浪費。沒想到病人一聽到葉寶專的提議後,馬上一拳揮了過來,打掉葉寶專的眼鏡,嘴裡喃喃地說:「我要吃4顆,我要吃4顆。」

當葉寶專彎腰撿起眼鏡準備再度坐好時,另一拳旋即又打了過來,結果當場濺血,左眼還縫了一、兩針。無怪乎師長們常開玩笑說:「沒有被打過的精神科醫師,不算是真的畢業。」

但葉寶專卻從沒有因此而對他們有任何責怪,「其實,病人們很純真,即使是生病了也非常純真,他們只是受到疾病的影響而已。」

生病的人通常會主動求醫,但精神科病人很弱勢,大多數都不會主動尋求協助。「因此要由我們主動去接觸他們!」對葉寶專而言,看到病人好轉,既是肯定,更是支持他繼續行醫的動力。

「沒被病人攻擊過,不算是精神科醫師。」這句玩笑話,卻是精神科最真實的寫照。即便有這樣的風險,精神科醫師們自始至終都相信他們患者純真的內心,並為了幫他們擺脫疾病的糾纏不斷努力著。(圖/Photo by Charl Folsche on Unsplash

精神照護家庭,靠媽媽撐起半邊天

行醫逾30載,葉寶專看盡無數精神病患與家庭,「讓我最感動的是台灣的媽媽們。她們悉心照顧家中的精神病人,無怨無悔。許多家庭都是靠媽媽撐起來,印證了『女力撐起台灣半邊天』的說法。」

在嘉義鹿草,曾有一位70多歲老母親,身軀瘦小,丈夫過世,生了兩個兒子,不但體重都超過100公斤,還先後發病。葉寶專形容,這名老母親猶如拿著扁擔,一肩扛起兩個兒子的一生,在人生路上踽踽獨行,令人心中滿是不捨。

居家訪視時,另一位80歲老婦人,丈夫罹癌臥病在床,兩個兒子也都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工作。全家人靠著年邁老母親每天騎摩托車上山砍柴,賺取微薄收入,養活一家四口。

看遍精神疾病患者的原生家庭,葉寶專看過不少堅強的女性,不論再苦都沒有逃跑,還是咬牙扛起家計與照顧家人的重擔。(Photo by Charl Folscher on Unsplash

還有一位母親,兒子因為車禍導致腦部損傷,她散盡家產好不容易挽回孩子的性命,卻發現他個性大變,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即使媽媽已經悉心照顧他十多年,仍然每天口出穢言,甚至威脅要拿菜刀砍殺她。

某次門診,媽媽望著癱瘓在輪椅上,依舊躁動不安的兒子幽幽開口:「葉醫師,你看他還可以撐多久?」他回道:「應該還有3到4年吧。」沒想到媽媽竟然脫口而出:「還要那麼久喔?」葉寶專心頭一酸,只能拍拍母親的肩膀表達安慰。

這句無奈的話,道盡了精神障礙者家庭中照顧者心中的苦楚與艱辛。美國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媽媽,照顧思覺失調症的兒子數十年後寫下了一段話:「我寧願我的兒子得的是癌症!」」每天龐大的照護責任讓他們沒有絲毫喘息的空間,卻還是只能咬牙撐住,痛苦可見一班。

再偉大的愛,也禁不住生活各種苦痛來磨。葉寶專打造的精神醫療網,就是為了提供更多的資源,接住患者,也接住辛苦的照顧者。(圖/Photo by Jeremy Wong on Unsplash

退而不休,轉換跑道再啟程

2020年9月,葉寶專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退休,隨後轉任斗六信安醫院副院長,繼續看診。對他而言,精神科醫師工作既是責任、是樂趣,也是承諾。他還沒「走完」,只是轉換跑道,重新啟程。

回想初到雲林時,雲林精神醫療資源缺乏,病人無處可就醫,所以才會求神問卜、尋求民俗醫療。

「那時幫助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

慢性病房的病人通常有7至8成回不了家,有些是無家可歸,有些則是有家歸不得。他們渴望回家,常問醫護人員:「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有些病人久久回家一趟,不到一週,甚至兩、三天內,就被家屬送回醫院。有些病人回家後,發現自己在家裡毫無立足之地,找不到自己的碗筷,甚至沒有自己的房間。

沒有碗筷、沒有房間、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即便如此,他們還是知道自己不屬於醫院,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真正的家。(Photo by Kin Shing Lai on Unsplash

電影或電視劇中,常看到家中親人過世,家人會在桌上擺上一副空碗筷,表達思念之情。「但精神病患很可憐,人還沒死,在家裡就找不到自己的碗筷,又被趕回醫院。」葉寶專感嘆說,有些病人則因父母已過世,其他家人幫不了忙;有些病人甚至連自己的家都不見了,只因家人早已搬離傷心地。

葉寶專希望病人把信安醫院當作是自己第二個家,住在信安家園,能感覺溫馨與快樂。因此,他致力營造家的氛圍,即使疫情期間,過年時仍精心布置醫院,提供年菜,讓院內充滿年味和過節氣氛,病人心靈也獲得安慰。

他說出他的想法:「我一輩子都在做小事,就算勉強說的大事也是這些小事的集合。但我沒有忘記,這些小事或許正是病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從台大退休後,葉寶專轉任信安醫院的副院長,他將醫院打造出家裡的溫暖氛圍,讓這些無助的患者也能「回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對病人而言可能正是生命中的大事。(圖/陳雅莉攝)

恩師諄諄教誨,影響行醫之路

自行醫以來,葉寶專始終秉持「路不走完不啟程」的態度,「這是以前成大醫學院黃崑巖院長的諄諄教誨,對我來說很受用,要做就要堅持把它做完。」因此,他許下承諾,居家訪視及下鄉巡迴醫療持續不中斷,彷彿和病人有了約定,在需要中看到責任。

黃崑巖自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赴美留學,成為享譽國際的微生物學家。他的觀念新穎、治學態度迥異於老一代的教授,在成大校長夏漢民殷殷邀請下,返國籌設成大醫學院。黃崑巖是擁有人文關懷的醫學教育推動者,非常在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精神,曾提毛筆寫下:「不想走完不啟程」(Go all the way, or don’t go at all.。在成大醫學院圖書館前,至今仍可見到他的題字。

「黃院長的意思是,從醫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已啟程,就要勇敢繼續向前行。」葉寶專說,這句話深深影響他至今的行醫生涯。

成大黃崑巖院長的話影響了葉寶專的一生。30多年前,他選擇在精神醫學領域啟程,之後他也會不斷地走下去。(圖/陳雅莉攝)

賴清德逢人誇讚:「我學長唱歌超好聽!」

熟悉葉寶專的工作夥伴或相交數十年的患者朋友,都知道他除醫術精湛外,也熱愛書法、水彩畫及唱歌。「藝術除了怡情養性外,也是一種治療方式,精神科常會運用到藝術治療。」他笑說,這是選擇精神科最棒之處,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和精神科有關。

「學富五車、才華洋溢,要閱人無數,更要飽讀詩書。」這個對精神科刻板印象完全就在描述葉寶專。他自學書法,一手好字蒼勁有力,過年的春聯不用說,還辦過許多場書畫展覽。(圖/葉寶專提供)

十幾年前,葉寶專開始練書法,雖未拜師學藝,但仍透過王羲之、柳公權等字帖臨摹,認真學習,寫了一手好字。五年前,他投入水彩畫創作,畫作色彩鮮明,筆觸大膽,人物畫更是生動活潑,還舉辦過多場書畫展。

葉寶專多以自然景色與街邊景色作為水彩畫的主題,用色繽紛又不失溫馨,為人帶來內心的平靜與療癒,讓人忍不住駐足多欣賞一會。(圖/葉寶專提供)

高中時,葉寶專愛聽、也愛唱英文歌。賴清德是他在成大後醫系學弟,曾經主辦過校內的卡拉OK歌唱大賽,當時葉寶專以《The Godfather》電影主題曲奪下第一名,好歌聲讓賴清德印象深刻。

兩人後來在不同場合上又遇見兩次,賴清德一見到葉寶專就熱情地向眾人介紹:「這是我學長,他不只醫術好,唱歌又好聽,成名曲是《My Way》。」其實賴清德應該只聽過葉寶專唱過《The Godfather》,卻一直誤以為他的拿手曲子是《My Way》,間接透露出這對學長學弟都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即便不被所有的人理解,也沒有絲毫後悔與遺憾。

(轉自youtube)
「這首歌對我而言,不是為了奪標,而是在病友生病之後的復原道路上,陪他們走上一段。葉寶專說。

某年望年會,台大雲林分院的黃瑞仁院長慫恿葉寶專上台高歌一曲。這次,他特地演唱了這首電影「奪標」的主題曲,法蘭克辛納屈的經典老歌《My Way》。獻給病人,也致敬這場美麗的誤會。

葉寶專的歌喉讓賴清德印象深刻,兩人的好交情也從學生時代延續到現在。(圖/葉寶專提供)

下鄉巡迴醫療時,葉寶專像病患的朋友。病人看診時,對著他唱歌仔戲,唱出心中的苦楚,傾吐內心的不快。「病人唱歌仔戲,有助於抒發心情,清空心靈垃圾。」葉寶專說,生命的長寬高,由自己決定。生活多元化,生命就會變得豐富精采,這就是他想要追求的人生。他堅信人生要追求真善美,即真誠、善良、美麗,不僅感動人心,也深具自我療癒效果。


葉寶專

BAO-ZHUAN YEH, M.D.


第一屆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第28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科主任,現為信安醫院副院長。

1994年來到當時猶如精神醫療沙漠的雲林,推動居家訪視、巡迴醫療,範圍擴及台西、水林、東勢等海線鄉鎮,一路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建構雲林精神醫療網,讓精神病患獲得妥善的照顧。

「以前,幫病人就醫是我的使命。如今,我的使命是要幫助病人回家。」

Facebook Comments Box

Related posts

用心傾聽,溫暖陪伴

陳乃菁,失智照護不孤單

入於圍棋,出於醫學

周德陽觀照全局、洞徹未來 

見證台灣肝臟外科發展

李伯皇,台灣醫療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