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

《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  邀你來健腦

為了幫助民眾理解並應用這些實證方法,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特別舉辦《這樣生活不失智》新書分享會,邀請本書作者——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以及本書協作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陳俊佑社工處長,與讀者面對面,深入解析如何透過日常習慣來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Read more

吳孟庭醫師與患者共譜醫術與信任的交響曲

吳孟庭醫師,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以精湛的微創脊椎手術聞名。秉持「心態決定療效」理念,強調醫病互動與心理支持。吳醫師不僅致力於脊椎手術,更在骨質疏鬆與疼痛管理方面深耕,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強調全人觀的醫療理念。作為微創技術的引領者,他結合人工智慧提升手術精準度,持續為患者帶來希望與健康。

Read more

吳孟庭 MENG-TING WU, M.D., PH.D.

吳孟庭醫師,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以精湛的微創脊椎手術聞名。秉持「心態決定療效」理念,強調醫病互動與心理支持。吳醫師不僅致力於脊椎手術,更在骨質疏鬆與疼痛管理方面深耕,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強調全人觀的醫療理念。作為微創技術的引領者,他結合人工智慧提升手術精準度,持續為患者帶來希望與健康。

Read more

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近年因為參與緩和安寧團隊的關係,會遇到病人因疾病快速惡化,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要面臨生命走到末期。這時候你會看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幸福」,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上。雖然理智上都知道人生無常,可是當事情發生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Read more

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除了病人入院時的病史詢問,因為有較明確的問題可以填滿整個談話過程,住院期間,我都傾向在老師或學長姐查房時跟著一起紀錄,盡量減少和病人獨處的時間。「要怎麼問才自然?會不會顯得很不專業?」各種可能性在腦海盤踞,加深和病人互動的恐懼。

Read more

兒童安寧照顧

「雖然他才幼稚園,因為都在化療,抵抗力不好也沒上過幾天學,但有一次他似懂非懂地哭著跟我們說,拜託救救我,我會很聽話,配合打針,我不要死掉,我想要長大,我不要跟爸爸、媽媽分開……所以,即使醫療費超出我們的經濟能力範圍,只要有一點點希望或機會我們都想要盡全力試試,錢可以以後再賺。」

Read more

醫療人員也是人,也會心痛難過

學校畢業後先當了一年內科醫師,這位病人是我剛到內科病房報到第一天,還在摸索新環境時就碰上的緊急狀況。記得接到護理師緊急通知我說,病人的血壓量不到,似乎呼吸已經停止,我從病房的另一頭緊急衝到現場,腦中還在搜索2到3個小時前,學長把這個病人交班給我時病人的病況…..

Read more

視病猶親下的挑戰

醫療場域中「照顧」與「利他精神」的特殊使命,是醫療從業人員的信仰,也常是大眾對醫療從業人員的期待。然而在醫療現場長時間且反覆披荊斬棘的醫療工作者,卻或多或少都面臨著持續性承擔所帶來的困難。這些困難有些是清楚可見的身體傷害,有些則是觸不可及卻時有所感的「心勞」

Read more

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

「面對生離死別,死亡需要啟蒙嗎?」當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尚未通過,經常看著病人們被病痛折磨,在生死線上掙扎,醫師礙於四小時給予止痛針的規定,只能無奈嘆氣說:「再忍耐一下──。」看著熟識的病人受盡折磨、不成人形的模樣,瑪莉亞心中隱然有某種念想,最終回到熟悉的場所,擔任志工。

Read more

正向看待

醫療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各種意外與生離死別中度過,對於病情說明,我當然早就很熟悉該怎麼說,什麼能講什麼不能講。可能發生的風險、可預期甚至不可預期的死亡,都必須說得清清楚楚,「風險告知」是外科生涯中一直被要求與訓練的一堂課。

Read more